消石膏

消石膏

XIAO SHI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14)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22%
肺經 11%
三焦經 11%
肝經 11%
胃經 11%
脾經 11%
腎經 11%
小腸經 11%
大腸經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消石膏方劑中包含芒硝,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瀉火通淋: 消石膏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熱結膀胱,小便不利等症。芒硝性寒,味鹹,入膀胱經,具有瀉火通淋之效,可清熱瀉火,利尿通淋,有助於化解膀胱之熱結,促進尿液排出。

2. 潤腸通便: 芒硝亦具潤腸通便之效,可軟化大便,促進排泄。在治療熱結膀胱時,若患者同時伴有便祕,芒硝可兼具通便之效,有利於整體療效。

消石膏為一方劑,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組成中含有麻油,主要是取其性質潤滑及能增強其他藥物透皮吸收之效。根據中醫理論,麻油味甘、性微寒,能入肝、腎經,具有滋陰潤燥、解毒療瘡的功效。在消石膏方中加入麻油,不僅可以減輕藥物對皮膚的刺激,還能促進藥效的發揮,使藥物更好地滲透至患處,達到治療目的。此外,麻油亦可用作基質,幫助固定其他粉末狀藥材,使之附著於患部,從而延長藥效作用時間。總體而言,麻油在此方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物配伍中的智慧,既考慮到了藥物本身的特性,也兼顧了治療效果與患者使用的舒適度。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消石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一切熱瘡腫」,意指針對因熱毒鬱結、血熱瘀滯所導致的皮膚瘡瘍腫痛,如癰疽、疔瘡、熱性潰瘍等症。其使用特點為:

  1. 「若來日發,今日初夜服」:強調「預先服用」的防治思路,推測可能用於瘡腫初起或將發未發之際,以截斷熱毒發展。
  2. 「一日內不得食熱物」:配合清熱藥性,避免熱性飲食助長病勢。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藥物組成與功效:

  1. 砒黃(雄黃)

    • 性味辛溫,有毒,傳統用於解毒殺蟲、燥濕祛痰。
    • 其硫化物成分可抑菌消炎,對瘡瘍腫毒有「以毒攻毒」之效。
  2. 消石(硝石,KNO₃)

    • 性味苦寒,能清熱瀉火、軟堅散結。
    • 古代用於「破積散瘀」,其滲透性可助藥物深入瘡腫,促進膿腫潰破或消散。
  3. 白礬(明礬)

    • 性寒酸澀,具收斂止血、解毒殺蟲之效。
    • 外用可收斂瘡口、減少滲液;內服少量能清熱化痰,協同消石瀉火。
  4. 膩粉(輕粉,Hg₂Cl₂)

    • 辛寒有毒,攻毒殺蟲、逐水消腫。
    • 微量使用可增強砒黃解毒之力,針對頑固熱毒瘡瘍。

配伍邏輯與治療機理:

  • 清熱解毒為主:硝石、白礬寒涼清熱,砒黃、膩粉攻毒,四藥協力清瀉血分熱毒。
  • 攻散結合:硝石軟堅散結,砒黃透毒外出,白礬收斂防毒邪擴散,形成「清—攻—斂」的動態平衡。
  • 劑型與用法考量
    • 先煎為膏,減少砒、輕粉的燥烈毒性,緩和藥性。
    • 「冷醋湯送服」醋性收斂,既能輔助解毒,亦可能降低內服毒性。
三、推測適用情境

此方推測用於:

  1. 熱毒壅盛之實證:瘡腫紅腫熱痛、未潰或初潰,體質壯實者。
  2. 急症短期應用:因含砒、輕粉等毒性成分,古代可能僅用於急性期,中病即止。

潛在作用方向

  • 直接抑制瘡瘍局部細菌感染(雄黃、輕粉的抗菌作用)。
  • 調節炎症反應(硝石、白礬的滲透與收斂性)。
  • 促進膿腫液化或潰破(硝石軟堅,砒黃透膿)。

(注:本方含毒性成分,現代應用需嚴格遵循規範,此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探討傳統醫理。)

傳統服藥法


砒黃半兩,消石1兩,白礬1兩,膩粉1分。
上為細末,用漿水一大盞,調成稀糊,入鐺中,以慢火煎,又用冷漿水1升,候沸,即旋添,添盡似乾,將出曬乾。
若來日發,今日初夜,以冷醋湯下1綠豆大,來日早晨再1服。
一日內不得食熱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瘧疾單純性疱疹忽冷忽熱

相同名稱方劑


消石膏, 出處:《外台》卷三十引《近效方》。 組成:消石1斤,生麻油3升。 主治:一切熱瘡腫。

消石膏, 出處:《聖惠》卷五十二。 組成:砒黃半兩,消石1兩,白礬1兩,膩粉1分。 主治:瘧,往來寒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