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消散

二消散

ER XIAO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消散方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瀉熱通便: 芒硝味苦鹹,性寒,入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二消散方以消散寒熱、化痰利水為目標,芒硝的加入能促進腸道蠕動,排出體內積熱,利於寒熱消散。
  2. 引藥入絡: 芒硝性滑,能引導藥物深入血脈,加速藥力發揮。二消散方中其他藥物如柴胡、黃芩等需要深入經絡才能發揮作用,芒硝的加入有助於藥力直達病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二消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二消散」主治「吹奶」,即現代所稱的乳腺炎,尤其常見於哺乳期婦女因乳汁淤積或感染引起的乳房紅腫熱痛。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氣血瘀滯、熱毒壅結所致,故以外用消散之法直接作用患處,達到解毒消腫、散結止痛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雄黃(2錢)

    • 性味辛溫,有毒,歸肝、大腸經。
    • 傳統功效:解毒殺蟲、燥濕祛痰,善治癰腫瘡毒。
    • 作用機制:雄黃含硫化砷,具有抑菌、消炎作用,能抑制局部細菌滋生,減輕乳腺炎的化膿性感染。
  2. 明礬(2兩)

    • 性味酸澀寒,歸肺、脾、肝經。
    • 傳統功效:收斂止血、燥濕解毒,外用可消腫定痛。
    • 作用機制:明礬(硫酸鋁鉀)能凝固蛋白質,收斂傷口,減少炎性滲出,緩解紅腫熱痛。

三、配伍邏輯與方義

  • 解毒與收斂並行:雄黃偏溫毒,以攻毒散結為主;明礬性寒收斂,以清熱燥濕為輔。兩者寒溫相制,避免過於燥烈或寒凝。
  • 外用直接作用:以麵糊或茶水調敷,形成膏藥貼於患處,使藥力直達病所。麵糊黏性助藥附著,茶水性涼可增強清熱效果;鵝翎蘸掃則適用於局部輕症,便於藥物滲透。
  • 「消散」核心:通過解毒抑菌(雄黃)與收斂消炎(明礬)的協同,促使乳腺局部瘀熱消散,緩解腫痛,古人稱「數月必愈」乃強調其漸消緩解之效。

四、推廣應用思考

此方雖針對「吹奶」,然其組成原理可延伸應用於其他皮膚癰腫、瘡毒初起(如癤腫、無名腫毒),尤其適用於熱毒夾濕、紅腫未潰之症。唯須注意,古代外用方劑多依直觀經驗,現代運用時需結合具體病情調整。

傳統服藥法


雄黃2錢,明礬2兩。
上為末。
面糊調膏攤貼。數月必愈。或用茶調,鵝翎蘸掃患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疥癬

相同名稱方劑


二消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四七。 組成:烏魚骨、朴消各等分。 主治:吹奶。

二消散,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雄黃2錢,明礬2兩。 主治:風濕諸腫痛癢,瘡疥。

二消散,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六。 組成:蝼蝈1個(大者佳),大戟2錢,芫花2錢。 主治:十種臌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