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頂抽風散

通頂抽風散

TONG DING CHOU FE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3

熱/寒比例

極寒 (0.1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2%
三焦經 12%
肝經 12%
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12%
小腸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三焦經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通頂抽風散中加入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平肝熄風: 芒硝性寒,味鹹,入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的功效。對於因肝火上炎、風熱上擾導致的頭頂抽痛、眩暈、肢體麻木等症狀,芒硝可起到清熱瀉火、平肝熄風的作用,緩解症狀。
  2. 通經活絡,消腫止痛: 芒硝具有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代謝,緩解因經絡不通、氣血瘀滯導致的頭部疼痛。

綜上所述,芒硝在通頂抽風散中起到清熱瀉火、平肝熄風、通經活絡、消腫止痛的功效,是治療頭頂抽痛的重要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通頂抽風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眼睛如針刺疼痛」,屬風熱或風火上攻頭目所致急症。古代醫家認為,此類劇痛多因風邪夾熱毒上擾清竅,氣血壅滯所致。方名「通頂抽風」透露出其作用機理:以辛竄透頂之藥,迅速開泄頭面鬱熱,抽拔風邪外散,使疼痛緩解。

組成與邏輯推理

1. 消石(硝石)

  • 性味:苦鹹而溫,具破積散結、通利竅道之效。
  • 作用:古代用硝石「伏火」後,質地輕浮,能上行頭目,開通壅塞。其與蘿蔔子共煅後,更增透竅之力,類似「冰片」之走竄性能,助藥性直達病所。

2. 生蘿蔔子(萊菔子)

  • 性味:辛甘平,生用性升,能湧吐風痰。
  • 與硝石共製:煅製過程中,蘿蔔子揮發油(硫化物)與硝石反應,生成輕揚煙氣,可能產生類似「通關散」的刺激作用,促使鼻腔分泌清涕,引風熱從上而泄。

3. 蘿蔔乾

  • 推測為輔助:取其乾燥收斂之性,調和硝石峻烈,避免過度刺激黏膜。

4. 麝香

  • 性味:辛溫香烈,為「開竅第一藥」。
  • 協同增效:與硝石共研,增強穿透力,引藥上行至眼目竅絡,速止疼痛。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屬「外治搐鼻法」,利用藥物刺激鼻黏膜,引發噴嚏與流涕,達到以下效果:

  • 宣泄風熱:通過鼻腔反射性充血與分泌,引頭面部風火之邪從上而解。
  • 通絡止痛:辛香藥物直接作用於三叉神經分支(鼻睫神經),調節頭面氣血。
  • 中醫取嚏理論:「嚏法」能醒神開竅,古籍載「嚏則氣至,痛立止」,符合急症外治思路。

邏輯歸納

全方以硝石為君,蘿蔔子為使,麝香為引,形成「辛開-透頂-抽風」的藥勢組合。其設計核心在於:

  1. 截斷病勢:針對風火攻目之急症,不拘內服,直取外治捷徑。
  2. 逆向引邪:以鼻腔為通道,創造「出邪之路」,緩解眼部壓力。
  3. 藥簡力專:古代急症方劑常見「單刀直入」風格,此方體現對症擊要的思維。

此方展現中醫「上病下取,內病外治」的靈活運用,雖機理與現代醫學不同,但符合傳統「通則不痛」的治療邏輯。

傳統服藥法


消石2兩。
上以新瓷瓶內盛,漸以水熔成汁,時時投三二十粒生蘿蔔子入於消內,候煙出盡,又投,直候蘿蔔子、消石無聲;消已伏火,去火放冷,敲破瓶,取出研如粉;用蘿蔔乾一兩,去皮,揀淨,只取半兩;麝香半錢,合研令細。
每用半字,納筆管內,隨左右痛處,猛用力吹入鼻內。當有清涕水出,其疼痛立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通頂抽風散, 出處:《聖惠》卷三十二。 組成:消石2兩。 主治:眼睛如針刺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