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恆山烏梅湯中包含烏梅,主要原因有二:
- 收斂止瀉:烏梅味酸,性澀,具有收斂止瀉之效,可治療因脾胃虛弱、氣虛下陷導致的久瀉不止,尤其對脾虛寒濕、久瀉不止、腹痛便溏者效果顯著。
- 生津止渴:烏梅酸甘,能生津止渴,適合治療暑熱傷津、口渴煩躁、津液不足等症狀。
恆山烏梅湯以烏梅為主藥,搭配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達到治療效果。
恆山烏梅湯中加入桂枝,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烏梅斂肺止咳:烏梅性寒,善於斂肺止咳,但對於寒性咳嗽效果更佳。桂枝性溫,能溫陽散寒,與烏梅相配,寒溫並濟,既能斂肺止咳,又能溫陽化寒,對於寒性咳嗽效果更顯著。
-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烏梅性寒,過於寒涼易傷脾胃,而桂枝性溫,能調和藥性,避免寒涼過度,使藥物更易於服用,也更安全有效。
恆山烏梅湯中包含芫花,乃因其辛溫燥烈,善於溫肺化痰,止咳平喘之效。芫花味辛性溫,入肺經,能溫肺散寒,宣肺止咳,尤其適用於寒邪客肺,肺氣不宣,咳嗽痰多,氣喘憋悶之症。
而烏梅性酸斂,入肺經,能斂肺止咳,生津止渴。二者配伍,一溫一斂,相輔相成,共奏溫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功,適用於寒性咳嗽,痰多色白,胸悶氣促等症。
恆山烏梅湯中加入半夏,主要有兩個原因:
- 降逆止嘔: 半夏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降逆止嘔、化痰散結之效。烏梅性酸,斂肺止咳,但過於收斂易傷脾胃,導致氣逆上衝,出現噁心嘔吐。半夏能降逆止嘔,配合烏梅,既能斂肺止咳,又能緩解其副作用,提高療效。
- 化痰止咳: 半夏具有化痰散結的作用,對於痰濕壅肺引起的咳嗽,能有效祛痰止咳。烏梅酸收斂肺氣,止咳化痰,與半夏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改善咳嗽症狀。
因此,半夏在恆山烏梅湯中,既能降逆止嘔,又能化痰止咳,是方中不可或缺的一味藥材。
恆山烏梅湯中包含常山,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和止瀉的功效。
常山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瀉、殺蟲止癢之效。其寒涼之性,可清熱解毒,止瀉痢,適用於濕熱所致的腹瀉、痢疾等症。
而烏梅性酸,味甘,入肝、脾經,具有斂肺止咳、生津止渴、止瀉固澀之效。烏梅與常山相配,一寒一酸,相輔相成,清熱解毒,止瀉固澀,共奏療效。
恆山烏梅湯中加入淡豆豉,主要有兩大原因:
- 清熱解暑,寬中和胃:淡豆豉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暑、寬中和胃的功效。烏梅性酸,味甘,收斂止瀉,兩者搭配,能更好地清熱解暑,緩解暑熱引起的腹痛、嘔吐等症狀。
- 解毒消腫,利濕止瀉:淡豆豉還能解毒消腫,利濕止瀉。烏梅有收斂止瀉的作用,但同時也可能導致脾胃虛弱,淡豆豉則可促進脾胃功能,避免單純收斂導致的副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恆山烏梅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出自古代醫籍,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病證:
- 瘧疾:恆山(常山)為傳統抗瘧要藥,配合烏梅等藥,用於瘧疾寒熱往來、痰濕內阻之證。
- 膈痰不得吐:痰飲停滯胸膈,阻礙氣機,導致胸悶、嘔惡、痰涎壅盛卻難以咳吐。此方通過「催吐痰涎」之法,使邪有出路,豁痰開膈。
- 催吐作用:方中芫花、恆山均有較強催吐效果,配伍酒煮增強藥勢,促使痰涎排出。
二、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君藥:恆山(常山)
- 性味苦辛微寒,有毒,擅截瘧、祛痰,尤其對瘧疾痰濕內結者效佳。
- 其催吐作用可迫痰上湧,開泄胸膈。
臣藥:烏梅、芫花
- 烏梅:酸收生津,佐制恆山、芫花之毒性,防嘔吐過甚傷陰,同時斂肺化痰。
- 芫花:辛溫有毒,瀉水逐痰,與恆山相配增強吐痰之力,針對「膈痰壅塞」之實證。
佐藥:半夏、桂心、豉
- 半夏:化痰降逆,助祛膈痰,兼止嘔逆。
- 桂心:溫通經脈,化解痰飲凝滯,助氣化以行痰。
- 豉(淡豆豉):宣鬱除煩,調和胃氣,緩解催吐後的不適。
使藥:酒
- 酒煮增強藥勢,行氣活血,助藥力上達胸膈,加速痰涎排出。
三、方劑配伍特點
- 攻邪為主:恆山、芫花峻烈催吐,直攻痰濕瘧邪,適用於實證痰壅。
- 剛柔相濟:烏梅酸斂制約毒性,防止吐傷正氣;桂心溫通防寒涼遏滯。
- 酒行藥勢:酒為溶媒兼引經藥,使藥力迅速發揮,促痰涎外透。
四、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吐法」驅邪,符合《內經》「其高者因而越之」的原則。痰飲瘧邪壅遏上焦,借恆山、芫花之毒性激發嘔吐,排除病理產物;烏梅、桂心等調和藥性,避免過度耗傷。全方體現「急則治標」的思路,適用於痰濕實邪亟需外達之證。
結語
恆山烏梅湯是古代痰瘧治療的峻劑,以吐法為核心,針對「痰阻胸膈」與「瘧疾痰結」而設。其配伍兼顧攻邪與護正,體現中醫「因勢利導」的治法智慧。然用藥多有毒烈之品,需嚴格辨證,非痰實壅盛者不宜輕用。
傳統服藥法
烏梅半兩,桂心半兩,芫花半兩,半夏半兩,恆山半兩,豉5合(綿裹),(一方無半夏、恆山)。催吐痰涎。
上切。
以酒3升,水4升合煮,取2升,分3服。必得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瘧疾兼有痰飲停聚在膈肌上所引起的胸悶、咳嗽、嘔吐等症狀。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恆山烏梅湯, 出處:《普濟方》卷一九七引《肘後方》。 組成:烏梅半兩,桂心半兩,芫花半兩,半夏半兩,恆山半兩,豉5合(綿裹),(一方無半夏、恆山)。 主治:催吐痰涎。主治:瘧,膈痰不得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