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拏散

坐拏散

ZUO NA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5.25)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7%
肺經 17%
肝經 16%
脾經 16%
心經 12%
膀胱經 10%
胃經 3%
膽經 3%
大腸經 3%
腎經
肺經
肝經
脾經
心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8-31

方劑組成解釋

坐拏散中使用沉香,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腎助陽,行氣止痛:沉香性溫,入腎經,可溫腎助陽,並能行氣止痛。坐拏散主治腎陽虛寒所致的腰膝冷痛、小腹冷痛,沉香的溫陽散寒作用有助於溫暖腎陽,緩解疼痛。
  2. 理氣降逆,安神定志:沉香具有理氣降逆的作用,能舒緩腸胃氣滯、腹痛等症狀。同時,沉香還具有安神定志的功效,可以改善因腎虛所導致的失眠、心神不寧等問題。

因此,坐拏散中加入沉香,既能溫腎助陽、行氣止痛,又能理氣降逆、安神定志,有助於全面改善腎陽虛寒所導致的症狀。

坐拏散中包含紫蘇子,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肺散寒,止咳化痰: 紫蘇子性溫,入肺經,能溫肺散寒,宣肺止咳。坐拏散多用於治療風寒咳嗽、痰多氣喘等症,而紫蘇子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二、行氣止痛: 紫蘇子具有行氣止痛之效,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坐拏散中常加入其他具有行氣活血作用的藥材,與紫蘇子相輔相成,更能有效改善患者疼痛不適。

坐拏散中包含羌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羌活性溫,味辛,入膀胱、肝經,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坐拏散主要用於治療坐骨神經痛、腰腿痛等症狀,而羌活可有效疏散風寒濕邪,緩解疼痛,並可止癢。
  2. 活血通絡,止痛消腫:羌活亦具活血通絡之效,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促進組織修復,有助於緩解坐骨神經痛等病症的疼痛和腫脹。

坐拏散為一種傳統中醫方劑,其配方旨在治療特定的疾病或症狀。根據古籍記載與中醫學理論,坐拏散的組成成分中包含了胡蘿蔔子。胡蘿蔔子,在中醫裡被視為一味具有特殊療效的草藥,主要功效包括行氣止痛、解毒消腫等。在坐拏散中使用胡蘿蔔子,主要是利用其良好的行氣作用,幫助改善因氣滯所導致的各種不適,如腹部脹滿、疼痛等症狀。此外,胡蘿蔔子還能夠調節腸胃功能,增強消化系統的運作效率,從而達到治療的目的。由於坐拏散的具體組方並未詳細說明,因此可以推測胡蘿蔔子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草藥相互協同,共同發揮療效。這種配伍原則遵循中醫學中的“君臣佐使”理念,確保了方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坐拏散中加入乳香,主要源於其以下兩方面功效:

  1. 活血化瘀:乳香性溫,味辛,入血分,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坐拏散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乳香能促進血液循環,散瘀止痛,加速傷口癒合。
  2. 行氣止痛:乳香亦能行氣止痛,對於坐骨神經痛、腰腿疼痛等症狀,能起到緩解疼痛,改善氣血流通的作用。

因此,乳香在坐拏散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有助於緩解疼痛、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坐拏散中包含桂枝,乃因其具有以下兩大功效,與方劑主治相符:

  1. 溫經散寒: 桂枝性溫,可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對於坐骨神經痛、腰腿痠痛等因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 桂枝亦有活血化瘀之功,有助於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減輕疼痛和腫脹。坐拏散主治坐骨神經痛、腰腿疼痛等症,桂枝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病竈部位的血液供應,進而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病證

  1. 婦人氣血不調: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失和可致月經紊亂、面色萎黃、疲倦等症。此方針對氣滯血瘀兼寒凝而設,尤其適合因情緒鬱結、寒邪內侵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者。
  2. 腳氣厥冷:此處「腳氣」指中醫「腳氣病」,多因濕寒或濕熱下注,阻滯經絡,引發下肢腫痛、麻木、冰冷。「厥冷」則屬陽虛寒盛,氣血不能達於四末所致。

病機核心

  • 寒凝血滯:寒邪內阻,氣血運行不暢。
  • 氣機壅滯:肝鬱或濕阻導致的氣行不順。
  • 經絡不通:氣血瘀阻於下肢經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破滯逐邪

  • 坐拏、狼毒(各一兩):
    • 坐拏:古籍載其「辛溫有毒」,能散寒破積、活血止痛,擅治寒濕痹痛,為方中主攻寒瘀之藥。
    • 狼毒(炙黃):經炙後毒性稍減,取其「辛散溫通」之性,逐寒濕、消腫痛,與坐拏共逐深層寒瘀。

2. 臣藥:行氣活血

  • 沉香(三分):辛香溫通,降氣暖腎,助氣血下行以溫煦下肢。
  • 紫蘇子、蘿蔔子(各三分,微炒):
    • 紫蘇子降氣化痰,蘿蔔子(萊菔子)消食導滯,二者合用疏解中焦氣滯,使氣機條達而助血行。

3. 佐藥:通絡溫經

  • 杉木節(三分,乳香炒):杉木節利關節、祛濕痹,乳香炒製增強活血止痛之效,專攻下肢經絡瘀阻。
  • 羌活(三分):辛溫發散,祛風濕、通痹痛,引藥力上行下達,貫通周身氣血。
  • 桂心(半兩):溫補心腎之陽,散寒通脈,改善四肢厥冷。

4. 使藥:引經調和

  • 木瓜、紫蘇莖葉煎湯送服
    • 木瓜酸溫,舒筋活絡,化濕和胃;紫蘇莖葉宣散風寒,二者煎湯引藥入下肢,兼調和諸藥峻烈之性。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坐拏、狼毒峻逐寒瘀為主,輔以沉香、桂心溫補下焦,避免過耗正氣。
  • 氣血同調:紫蘇子、蘿蔔子理氣,杉木節、乳香活血,符合「氣行則血行」之法。
  • 標本兼顧:狼毒、羌活祛邪治標,桂心、沉香溫陽治本。

治療原理
此方通過「溫通逐寒、行氣活血」雙重作用,破除下肢寒濕瘀血,恢復氣血運行。尤其針對寒凝氣滯導致的手足厥冷、婦人氣血瘀阻之證,以辛溫有毒之藥為主力,佐以理氣通絡藥物,體現中醫「去菀陳莝」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坐拏1兩,狼毒1兩(旋旋炙令黃,旋旋取盡),沈香3分,紫蘇子3分,羌活3分,蘿蔔子3分(微炒),杉木節3分(銼,用乳香炒),桂心半兩。
上為細散。
每服1錢,食前用木瓜、紫蘇莖葉煎湯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坐拏散有溫熱、活血的功效,因此孕婦、體質虛弱者不宜服用。

相關疾病


腳氣病心肌梗塞低血壓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手腳冰冷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坐拏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坐拏1兩,狼毒1兩(旋旋炙令黃,旋旋取盡),沉香3分,紫蘇子3分,羌活3分,蘿蔔子3分(微炒),杉木節3分(銼,用乳香炒),桂心半兩。 主治:婦人氣血不調,腳氣厥冷。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