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肝和胃膏

DIAO GAN HE WE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4%
脾經 21%
胃經 18%
肝經 13%
大腸經 5%
腎經 5%
膽經 4%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心經 1%
三焦經 1%
肺經
脾經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膀胱經
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調肝和胃膏中加入黨參,主要是因為黨參具有以下兩大作用:

  1. 補脾益氣,健脾和胃: 黨參為補氣藥,能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問題,有助於調理肝脾失調所致的胃病。
  2. 扶正祛邪,增強抵抗力: 黨參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對於肝胃疾病引起的虛弱症狀,如乏力、面色蒼白等,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在調肝和胃膏中加入黨參,可以起到補益脾胃、增強抵抗力,從而達到調理肝胃、改善症狀的效果。

「調肝和胃膏」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緩解肝鬱脾虛: 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痛、調經止帶的功效。對於肝鬱脾虛導致的胸脅脹痛、胃脘不適、月經不調等症狀,白芍能有效緩解,起到調和肝脾、促進氣血流通的作用。
  2. 協調藥性: 白芍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更好的療效。例如,白芍能與柴胡、當歸等藥材配合,共同疏肝解鬱;與陳皮、砂仁等藥材配合,共同和胃止痛。

「調肝和胃膏」方劑中加入石斛,是基於其藥性具有養陰生津、清熱潤燥、益胃生津等功效。石斛性寒,味甘,入胃、腎經,能滋養胃陰,緩解胃熱,對於肝胃不和、脾胃虛弱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此外,石斛亦可清熱潤燥,改善因肝火旺盛引發的口乾舌燥、胃痛泛酸等症狀,達到調和肝胃、增進食慾之效。因此,石斛的加入,可有效提升「調肝和胃膏」的整體療效,使其更能全面調理肝胃功能。

調肝和胃膏中加入桑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疏散風熱: 桑葉性寒,味甘,入肺經,具有清肺熱、解毒、疏散風熱的功效。肝火旺盛容易上炎,引起頭暈目眩、口苦咽乾等症狀,桑葉能清熱瀉火,平息肝火,緩解肝火上炎引起的症狀。
  2. 涼血止血,降肝火: 桑葉還具有涼血止血、降肝火的作用。肝火旺盛容易引起肝血瘀滯,導致經期不調、面色晦暗等問題。桑葉能清熱涼血,促進血液循環,緩解血瘀,改善面色,起到調和肝血的作用。

調肝和胃膏中加入竹茹,主要基於其清熱除煩、降逆止嘔的功效,用於治療肝胃不和所致的各種不適。

竹茹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其清熱除煩的作用,可緩解肝火上炎所致的煩躁不安、口乾舌燥等症狀。而降逆止嘔的作用,則能有效抑制胃氣上逆引起的噁心嘔吐,緩解肝氣犯胃所致的胃脘脹滿、噯氣等不適。

因此,竹茹的加入,有助於清熱降逆,和解肝胃,使肝氣條達,胃氣和降,達到治療肝胃不和的目的。

調肝和胃膏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理氣: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肝經,具有行氣解鬱、燥溼止瀉之功效。肝主疏泄,氣機鬱滯則易導致肝氣不舒,出現胸脅脹悶、食慾不振等症狀。木香可行氣解鬱,疏通肝氣,使肝氣流通,從而緩解肝鬱症狀。
  2. 健脾和胃: 木香亦能健脾和胃,燥溼止瀉。脾胃爲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胃虛弱則易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不振等症狀。木香可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改善脾胃功能,從而增強體質。

「調肝和胃膏」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性寒,入肝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積的作用,能疏通肝氣鬱結,改善肝臟功能。肝氣不舒,易影響脾胃運化,導致消化不良等症狀,而枳殼能幫助疏理肝氣,促進脾胃功能恢復。
  2. 降逆止嘔:枳殼能降氣止嘔,對於肝氣犯胃、脾胃不和引起的嘔吐,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因此,枳殼在「調肝和胃膏」中起到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的功效,配合其他藥物,共同調理肝脾,達到和胃降逆的目的。

調肝和胃膏中加入橘紅,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解鬱,健脾和胃:橘紅性溫,味辛,入肺、脾經,具有理氣解鬱、燥濕化痰、健脾和胃的功效。對於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胸悶、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噯氣泛酸等症狀,橘紅能起到很好的緩解作用。
  2. 輔助調和肝脾:肝主疏泄,脾主運化,二者相互協調,才能維持機體正常的生理功能。橘紅既能理氣解鬱,疏肝氣,又能健脾和胃,助脾運,因此可以起到輔助調和肝脾,促進氣機流通的作用。

甘草在「調肝和胃膏」方劑中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主要原因有二: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諸藥之功。由於方劑中可能包含多種藥材,甘草能有效減輕藥性過於峻猛或寒涼的副作用,使藥性更趨和緩,利於身體吸收和發揮療效。
  2. 增強脾胃功能: 甘草能健脾益氣,增強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對於肝脾不調所引起的消化不良、腹脹等症狀有緩解作用。同時,甘草還能保護胃黏膜,減少藥物對胃部的刺激。

調肝和胃膏中加入白朮,主要基於其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白朮性溫,味甘苦,入脾、胃經,能補脾氣,燥脾濕,健脾胃之氣,增強脾胃運化水濕的能力。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胃健運則肝氣得以疏泄,胃氣和調,進而達到和胃止痛、調肝理氣的效果。

此外,白朮還能固表止汗,有助於防止因脾虛而導致的汗出、泄瀉等症狀。因此,白朮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調肝和胃、健脾益氣的功效。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調肝和胃膏」具有調肝和胃的功效,其主要成分包括黨參、白芍、石斛、桑葉、竹茹、木香、枳殼、橘紅、甘草和白朮,適用於肝臟陰液不足,脾胃功能不協調的病證。

甘草性味甘平,入脾、肺、心經,具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等功效。

白芍具有平肝息風、補血養肝、健脾胃等傳統功效,可治療頭痛、眩暈、抽搐、脾胃虛弱、腹痛泄瀉、陰血不足等症狀。

白朮具有補氣、利水滲濕、固表止汗、生津止渴、安胎、健脾胃、祛風除濕等功效,可治療脾虛氣弱、食慾不振、肢體乏力、水腫、黃疸、自汗、盜汗、口渴、口乾舌燥、安胎、食少、腹脹、泄瀉、風濕疼痛、關節炎等症狀。

黨參具有補中益氣、健脾胃、生津止渴、補血、安神等功效,可治療氣虛、脾胃虛弱、食慾不振、口乾舌燥、咽喉疼痛、心煩失眠、貧血、神經衰弱等症狀。

橘紅性溫味辛,入肺、脾二經,具有理氣化痰、健脾和胃、補陽益氣、散結、燥濕等功效,可治療陽虛氣弱、脾胃虛寒、痰濕咳嗽、瘰癧、乳癰、痰核、水腫、痞塊、吐血衄血、咳喘痰多、食慾不振、胸悶脘痞等症狀。

木香性溫、味辛,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可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桑葉具有散風熱、發汗解表、止血、平肝息風、清肺熱利咽、清熱涼血、生津止渴、清肝明目、斂瘡等功效,可治療感冒表證、咳嗽、咽喉腫痛、吐血、便血、崩漏、頭暈頭痛、肝熱上亢、咳嗽、咽喉腫痛、音啞、口乾舌燥、心煩失眠、口乾舌燥、眩暈頭痛、目赤昏花、穿掌毒腫、大腸脫肛、癰口不斂等症狀。

石斛性微寒,味甘,入胃、肺、腎經,具有滋陰清熱、生津益胃、潤肺益腎、明目強腰、補氣養血、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強筋骨、益精等功效,可治療熱病傷津、口乾煩渴、胃陰不足、胃痛乾嘔、肺燥乾咳、虛熱不退、陰傷目暗、腰膝軟弱、氣血虛、乏力疲勞、腎精虧虛、腰膝酸軟、失眠多夢、遺精滑精等症狀。

枳殼具有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等功效,可治療胸脅氣滯、脹滿疼痛、食積不化、咳嗽痰多、喘息氣促、食積不消、腹脹腹痛、胃氣上逆、嘔吐呃逆等症狀。

竹茹性涼、味甘,入肺、胃、心經,具有清熱化痰、清胃熱、止嘔、清熱瀉火、止咳化痰、利水消腫、清熱涼血等功效,可治療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肺熱咳嗽、咳吐黃痰、齒齦間血出不止、黃泡熱瘡、喉痛、咳嗽、喉炎、暑熱濕盛之水腫、痰濕壅盛之水腫、經期過多、鼻出血、牙齒出血等症狀。

總之,中藥方劑「調肝和胃膏」由多種中藥組成,具有調肝和胃的功效,可治療肝臟陰液不足,脾胃功能不協調的病證。

傳統服藥法


黨參3錢,生杭芍4錢,金石斛4錢,桑葉4錢,竹茹3錢,焦三仙9錢,廣木香8分(研),枳殼2錢(炒),橘紅1錢5分,生甘草1錢,生於朮2錢。
調肝和胃。
共以水熬透,去滓,再熬濃汁,兌煉蜜收膏。
每服5錢,白開水沖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調肝和胃膏, 出處:《慈禧光緒醫方選議》。 組成:黨參3錢,生杭芍4錢,金石斛4錢,桑葉4錢,竹茹3錢,焦三仙9錢,廣木香8分(研),枳殼2錢(炒),橘紅1錢5分,生甘草1錢,生于朮2錢。 主治:調肝和胃。主治:肝陰不足,脾胃不和之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