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蘇丸
WU SU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增補驗方新編》卷九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寒 (0.70)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心經 17%
脾經 16%
胃經 16%
大腸經 16%
肺經
心經
脾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烏蘇丸方劑中加入萊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食導滯: 萊菔子性味辛溫,具有消食導滯、降氣止嘔之功效。烏蘇丸常用於治療食積氣滯、脘腹脹滿、嘔吐等症,而萊菔子能幫助消化積滯的食物,減輕腸胃負擔,有助於緩解上述症狀。
- 降氣止嘔: 萊菔子能降氣止嘔,對於因食積氣滯而引起的嘔吐,具有很好的緩解作用。烏蘇丸方劑中加入萊菔子,有助於更好地消除嘔吐症狀,提高藥效。
烏蘇丸方劑中包含川貝母,主要原因如下:
- 潤肺止咳:川貝母性寒,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之效。烏蘇丸主治肺熱咳嗽、痰多難出,川貝母可清熱化痰,潤肺止咳,與方中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治療效果。
- 宣肺利氣:川貝母具有宣肺利氣之功效,能解除肺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緩解咳嗽、氣喘等症狀。烏蘇丸方劑中加入川貝母,可提升整體療效,使肺氣通暢,呼吸順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蘇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婦科玉尺》,主治「經來咳嗽」,即女性月經期間伴隨的咳嗽症狀。古代醫家認為,此症多因「肺金枯燥」所致,陰血下行至胞宮(月經來潮),肺絡失濡,虛火上炎,灼傷喉絡而見咳嗽、喉中出血。烏蘇丸搭配茯苓湯(未載全方,推測以健脾潤肺為主),先止嗽治標,後以丸劑滋肺清熱治本,體現「先標後本」的治療思路。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萊菔子(9錢)
- 藥性:辛甘平,主入肺、胃經。
- 作用:傳統用於降氣化痰、消食除脹。此方取其「降肺氣」之能,導上逆之氣下行,緩解咳嗽;另可防貝母滋膩礙胃,兼顧脾胃運化。
貝母(4兩,當為浙貝母)
- 藥性:苦寒,專入肺經。
- 作用:清熱化痰、潤肺止咳,針對「肺金枯燥」之本。其性潤而不燥,能滋肺陰、清虛火,止血喉絡之出血,尤適於陰虛肺熱之久咳。
配伍邏輯
- 標本兼顧:貝母潤肺治本,萊菔子降氣治標,一潤一降,共復肺氣宣肅之職。
- 動靜結合:貝母靜而養陰,萊菔子動而理氣,防養陰藥滯氣,契合「月經期氣血變動」之生理特點。
- 劑型選擇:煉蜜為丸,緩圖生效,適合陰虛咳嗽需長期調理之症;空心服藥,使藥力直達肺經。
推衍功效延伸
雖原方主治「經來咳嗽」,然其組方思路實屬「潤肺降氣」之通劑,推測亦可用於:
- 非月經期間之陰虛肺燥咳嗽,痰少黏稠、喉癢咯血者。
- 久咳傷肺氣,兼見胸悶氣逆者,以萊菔子宣通肺鬱。
此方體現「肺燥當潤、氣逆當降」的治療法度,藥簡力專,反映了古代婦科調治中「肺腎相關」(經血耗陰、上累肺金)的整體觀。
傳統服藥法
萊菔子9錢,貝母4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50丸,空心開水送下。
此症喉中出血,乃肺金枯燥,用茯苓湯退其嗽,烏蘇丸除其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蘇丸, 出處:《增補驗方新編》卷九。 組成:萊菔子9錢,貝母4兩。 主治:經來咳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