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烏石散中包含烏頭,主要是因為烏頭具有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
烏頭性熱,味辛,入心、肺、腎經,可溫陽散寒,對於寒邪凝滯經絡引起的疼痛,如風寒濕痹、肢體麻木、寒性腹痛等,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烏頭還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可以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因此,在烏石散中添加烏頭,可以增強其溫經散寒、祛風止痛的功效,提高治療效果。
烏石散方中包含升麻,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升散透邪: 升麻性味辛涼,具有升散透邪、解表發汗之功效,可將體內鬱積的邪氣向上疏散,達於肌表,並促進汗液排出,以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效果。烏石散主要用於治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病症,升麻的升散透邪作用,可有效緩解咽喉部的腫脹和疼痛。
- 清熱解毒: 升麻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可清解熱毒,並抑制細菌病毒的生長,與方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石膏、知母等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效果。
烏石散方劑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清熱瀉火: 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心、肺、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利尿通淋的功效。烏石散主治熱病煩躁、心胸鬱熱、口渴咽乾、小便赤澀等症狀,寒水石的清熱瀉火作用,可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二、利水通淋: 寒水石能利水通淋,有助於排泄體內濕熱,改善小便不暢、尿赤澀等症狀。烏石散方劑中常加入其他利水通淋的藥材,如滑石、車前子等,寒水石的加入,可增強利水通淋的效果,使藥效更加顯著。
烏石散中加入細辛,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經散寒止痛: 細辛性溫,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的功效。烏石散主治風寒濕痺、腰膝冷痛等症,細辛的溫散之性可溫通經絡,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 通竅止咳: 細辛辛溫通竅,可宣肺通竅,化解痰濁,止咳化痰。烏石散中加入細辛,可增強其止咳化痰的效果,特別適用於風寒咳嗽、鼻塞流涕等症。
烏石散中加入蔓荊子,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風散熱:蔓荊子味辛、性微寒,具有疏散風熱、清熱解表、止痛的效果。烏石散主治風熱上攻所致的頭痛、目赤、鼻塞等症狀,蔓荊子可幫助疏散風熱,緩解症狀。
- 清利頭目:蔓荊子入肝經,可清利頭目,治療風熱所致的頭昏眼花、耳鳴目眩等症狀。烏石散中加入蔓荊子,可加強清利頭目的功效,使藥效更為顯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烏石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記載主治「牙痛」,為外用揩牙散劑。牙痛於中醫多與風火、寒凝、蟲蝕(齲齒)或腎虛火炎相關,而本方藥性偏辛溫,兼含清熱之品,推測其適用於風寒或寒熱夾雜之牙痛,尤其是因外感風寒或寒邪上攻所致的齒齦腫痛。方中以局部止痛、散寒通絡為主,可能兼能消腫,但對虛火或純熱證(如牙齦紅腫灼熱)效果較有限。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草烏頭(君藥):
- 大辛大熱,具強力止痛、祛風散寒之效。外用能麻痹局部,緩解劇烈疼痛,針對寒性牙痛或風寒侵襲牙齦之腫痛。
- 需注意生草烏有毒,本方為外用且要求「少時漱口」,應為控制劑量以減毒性。
升麻(臣藥):
- 性微寒,能升散解表、清熱解毒。在此方中可能調和草烏之燥熱,並引藥上行至頭面,兼治風熱或火鬱牙痛。
- 與草烏配伍,形成「寒熱並用」結構,擴展本方適應範圍。
寒水石(佐藥):
- 煅後性涼,清熱瀉火、收斂消腫。銀鍋煅製增強其純淨清熱之力,可制約草烏、細辛之溫燥,並緩解牙齦紅腫。
細辛(佐使藥):
- 辛溫走竄,散寒止痛、通竅祛風。助草烏溫通止痛之力,且能引諸藥透達齒齦深處。
蔓荊子(使藥):
- 辛涼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可輕解上焦風熱,輔助升麻清散頭面鬱火。
配伍特點與原理
- 溫清並行:草烏、細辛散寒止痛,寒水石、升麻清熱制燥,適合寒熱錯雜之牙痛。
- 辛散透達:多味辛香藥物(草烏、細辛、蔓荊子)協同開泄鬱滯,改善局部氣血不通之痛。
- 外用直達病所:散劑揩牙使藥力直接作用於患處,煅寒水石兼有收斡瘡面之效(如牙齦潰瘍)。
此方設計兼顧標本,以鎮痛治標為主,寒熱調節為輔,體現中醫「通則不痛」與「火鬱發之」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草烏頭10文,升麻10文,寒水石10文(銀鍋內煅通紅),細辛15文,蔓荊子5文。
上為細末。
揩牙,少時以溫鹽湯漱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烏石散有毒,使用時應注意用量。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烏石散,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組成:草烏頭10文,升麻10文,寒水石10文(銀鍋內煅通紅),細辛15文,蔓荊子5文。 主治:牙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