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肛散

翻肛散

FAN GA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5

熱/寒比例

偏寒 (0.6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肺經 28%
肝經 14%
胃經 14%
大腸經 14%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翻肛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行滯,消積止痛:枳殼味苦、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消積、止痛消脹的功效。翻肛散用於治療痔瘡,而痔瘡常因氣滯血瘀、熱毒積聚引起。枳殼能理氣行滯,消散積聚在肛門周圍的熱毒,減輕疼痛,改善局部瘀血,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2. 通便排毒,緩解便祕:枳殼還有通便排毒的功效,能促進腸胃蠕動,幫助排泄宿便。痔瘡患者常伴有便祕,導致排便困難,加重病情。枳殼的通便作用可以緩解便祕,使排便更加順暢,減輕痔瘡的症狀。

翻肛散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用於治療腸道問題,特別是針對腸蠕動不良所導致的各類症狀。在方劑的組成中,陳皮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陳皮主要由成熟的橙皮經過乾燥而成,具有理氣健脾、和胃消食的功效。它能有效促進消化系統的功能,幫助緩解腹部脹滿和不適等症狀。

陳皮中所含的揮發油及多種生物活性成分,能夠刺激腸道蠕動,增加腸內容物的排出,同時釋放腸道運動的緊張感,從而改善便祕的情況。此外,陳皮還能調和其他藥材的藥性,使整個方劑的效果更加協調與完整。因此,在翻肛散的配方中,陳皮不僅有助於解除腸胃不適,還增強了方劑的整體效益,使其更加適合於針對相關症狀的治療需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翻肛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痔瘡」,尤其針對「內痔」。古代醫家認為,內痔脫出需先令其外翻,以便後續外治(如敷藥、結紮等)。方中強調「內痔服此劑,即時翻出」,推測其功效主要是 行氣寬腸、催痔外脫,可能透過氣機升降調節,使腸道壓力改變,促使內痔腫脹部分暫時外突,方便直接處理。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枳殼(生用,3兩)

    • 藥性:辛、苦,微寒,歸脾、胃、大腸經。
    • 作用:生用力猛,專主 破氣消積、寬腸下氣。《藥性論》載其能「通利關節,逐腸風痔瘡」,古代多用於氣滯型痔疾,通過行氣緩解腸道壅滯,間接減輕痔核充血。
    • 劑量:重用3兩(約現今90克),顯示其為君藥,意在強力推動腸道氣機,可能誘導痔核位移。
  2. 陳皮(1兩)

    • 藥性:苦、辛,溫,歸脾、肺經。
    • 作用:理氣健脾、燥濕化痰,輔助枳殼調暢氣機,兼防枳殼寒性過伐脾胃。其芳香醒脾之性,可協同改善中焦氣滯,間接影響大腸升降。

組方邏輯:

  • 氣機論治:痔瘡成因與「氣滯」「濕熱下注」相關,此方不提清熱、活血,純以 行氣為核心
  • 「翻肛」機制
    1. 枳殼生用下行力強,刺激腸道蠕動,使直腸末端壓力驟變,可能造成痔核暫時性充血腫脹外突。
    2. 陳皮調節中焦氣滯,避免枳殼傷脾,形成「降腸氣而不傷中」的配伍。
    3. 空腹服藥(空心服)使藥力直趨下焦,加強局部作用。

外治配合:

「喚痔散」為古代外敷藥(多含砒霜、草烏等腐蝕性成分),用於誘引痔核脫出或使其壞死。內服翻肛散後痔核外翻,再外敷喚痔散,形成 「內催外蝕」 的療法。

潛在治療原理(推測)

此方可能通過以下途徑生效:

  1. 物理性位移:行氣藥促使直腸平滑肌收縮或放鬆,改變痔核位置。
  2. 氣血引導:中醫「氣行則血行」理論,氣機通暢可緩解局部瘀血,利於後續外治操作。

總結

翻肛散為古代痔瘡外治的前導方,以 行氣寬腸 為手段,達成「暫時性痔核外翻」目的,其設計與現代「痔瘡套扎術」前的輔助措施類似,體現「欲治外,先調內」的中醫思維。

傳統服藥法


枳殼3兩(生用),陳皮1兩。
作1劑。水2鐘,煎1鐘,空心服。外用喚痔散敷之。內痔服此劑,即時翻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翻肛散,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枳殼3兩(生用),陳皮1兩。 主治:痔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