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黃白膏方劑中加入蜂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增稠及固化作用:蜂蠟具有良好的黏稠性和固化性,能使藥膏更易於塗抹,並延緩藥物揮發,延長藥效。
二、保護及滋潤作用:蜂蠟能形成一層保護膜,防止藥物揮發和外界刺激,同時具有潤滑作用,使藥膏更易於滲透皮膚,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黃白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皮膚病症,如濕疹、癬症等,其配方中包含了銅綠。銅綠主要成分為鹼式碅銅,具有良好的抗菌和消炎特性。古代醫學文獻記載,銅綠在外用時能有效抵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襲,抑制真菌的生長,這使其成為一種理想的皮膚用藥。
此外,銅綠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幫助祛除體內的毒素,促進皮膚的癒合與恢復。因此,在黃白膏的組成中添加銅綠,有助於治療各類由於濕熱所引起的皮膚問題,進一步提升藥方的療效。然而,使用銅綠時需謹慎,因其含有一定的毒性,應按照醫師的指示正確使用。此外,足夠的使用經驗與現代科學的驗證,也讓這一傳統處方在現代醫療中保持其獨特的地位。
黃白膏方劑中含有輕粉,其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能有效清除皮膚表面濕熱,並抑制細菌繁殖,對於濕疹、膿皰瘡等皮膚病具有良好的療效。
- 消腫止痛:輕粉能促進血液循環,消腫止痛,對於因濕熱引起的皮膚紅腫、疼痛具有緩解作用。
然而,輕粉為劇毒藥物,使用需謹慎,應在醫師指導下服用,避免自行使用或過量服用。
黃白膏方劑中含有石膏,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的功效。黃白膏方劑常用於治療熱毒熾盛、瘡瘍腫痛、口舌生瘡、牙齦腫痛、咽喉腫痛、鼻衄、吐血等症。石膏可以清熱解毒,消散瘡瘍腫痛,同時又能涼血止血,控制出血症狀。因此,石膏在黃白膏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助於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黃白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臁瘡」,即下肢慢性潰瘍,多見於小腿內外側。古代醫家認為臁瘡多因濕熱下注、氣血瘀滯或久病傷正所致,表現為瘡面腐爛、膿水淋漓、久不收口。黃白膏透過「去腐生新」之效,針對瘡面腐敗組織進行清除,並輔以收斂、拔毒作用,促進瘡口癒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黃蠟(7錢)
- 性味甘平,具收斂、生肌、止血之效。
- 作為基質,與麻油熬化後形成膏體,能保護瘡面,防止外界侵染,並保持局部濕潤環境,利於新生組織生長。
臣藥:銅綠(1分)、輕粉(6分)
- 銅綠(鹼式碳酸銅):性寒有毒,功專「腐蝕去惡肉」,能溶解瘡面壞死組織,抑制瘡毒蔓延。
- 輕粉(氯化亞汞):辛寒有大毒,外用可殺蟲攻毒、祛腐生新,加強銅綠清除腐敗之效。
- 兩者協同,針對臁瘡腐爛膿血之標,直接化解局部邪毒。
佐藥:白石膏(6分)
- 此處應為「煅石膏」,性涼而澀,能清熱收濕、斂瘡生肌。
- 既可佐制銅綠、輕粉過於峻烈之性,又能吸收瘡面滲液,減少濕濁對瘡口的浸漬。
使藥:麻油(2錢5分)
- 甘涼潤燥,調和諸藥,並作為賦形劑使藥性緩釋。其滋潤特性可防黃蠟過於乾澀,避免換膏時損傷新生組織。
治療步驟解析:
- 先以豆腐片、甘草水封瘡:豆腐清熱解毒,甘草緩和藥毒,共奏「預備瘡面」之效,減少換膏時對皮膚的刺激。
- 次日換膏去腐:透過銅綠、輕粉的腐蝕力,逐步清除壞死組織,而黃蠟、石膏則在去腐後保護新生肉芽。
三、整體方義
全方以「攻邪為主,兼顧扶正」為核心:
- 攻邪:銅綠、輕粉直搗濕熱腐毒,破除瘡面病理產物。
- 扶正:黃蠟、麻油養護瘡周氣血,石膏收濕以固本,為新肌生長創造條件。
此方體現「去腐生肌」之外治法則,適用于臁瘡腐肉未盡、膿血黏膩之實證階段,通過局部處理促成「毒去→肌生」的轉化。
傳統服藥法
黃蠟7錢,銅綠1分,輕粉6分,白石膏6分。
用麻油2錢5分,與蠟熬化,入銅綠等3味,將油紙攤膏。先1日以豆腐作片子,甘草水煮,候溫封瘡口,以布系定,次早去腐換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黃白膏具有一定的刺激性,使用時要注意避免接觸眼睛和黏膜。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黃白膏, 出處:《瘍科選粹》卷五。 組成:黃蠟7錢,銅綠1分,輕粉6分,白石膏6分。 主治:臁瘡。
黃白膏, 出處:《中醫皮膚病學簡編》。 組成:爐甘石31g,赤石脂31g,枯礬9g,香白芷9g,松香6g,冰片9g。 主治:膿皰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