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翠雲散中包含石膏,主要源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
石膏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涼血止血的功效。翠雲散主治熱毒熾盛,煩躁不安,口渴咽乾,牙齦腫痛,以及外感風熱引起的頭痛發熱、口舌生瘡等症。
石膏能清解熱毒,降火除煩,對於翠雲散治療的熱毒症狀具有顯著的療效。同時,石膏也能涼血止血,對於伴隨出血的熱症也能起到輔助作用。因此,石膏是翠雲散中不可或缺的藥材之一。
翠雲散中包含牛黃,主要是因為其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之效。牛黃為牛膽結石,性寒味苦,入心、肝經。其清熱解毒之力強,能瀉心火、清肝火,用於熱病神昏、驚厥抽搐、口舌生瘡等症。同時,牛黃亦有開竅醒神之效,能通利心竅,使神志清醒,用於昏迷不醒、神志不清、中風昏迷等症。因此,翠雲散中加入牛黃,可起到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對於熱病神昏、驚厥抽搐等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翠雲散]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翠雲散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翠雲散」主治功效分析
組成與藥理
翠雲散主要由石膏、牛黃、銅綠等藥材組成:
- 石膏: 性味辛、甘,寒。具有清熱解毒、潤燥止渴、清肺化痰、降火消炎之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邪,達到解熱、止渴、消炎的作用。
- 牛黃: 性味苦,涼。具備清熱解毒、鎮靜安神、化痰開竅、利膽退黃等功效。能清解熱毒,並可緩解因熱毒引起的煩躁不安等症狀。
- 銅綠: 性味辛、酸,寒,有毒。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利尿除濕、消腫止痛等功效。其主要作用在於清除瘡瘍濕毒,止癢消腫。
主治功效分析
綜合古籍所述,翠雲散主要應用於以下病症:
楊梅瘡(梅毒)及其後遺症:
- 初期預防與治療:《外科正宗》、《外科心法要訣》、《外科備要》等皆提及,翠雲散可治療楊梅瘡(梅毒)。在梅毒初發,或服表藥時,恐熱毒上攻頭面,可預先或於瘡後斑痕不退時外用。
- 潰爛膿腫: 針對楊梅瘡潰爛,膿穢浸淫成片,疼痛難忍的情況,翠雲散可收斂瘡面,消腫止痛。部分文獻亦提到可搭配其他藥物,如雄黃,以增強療效。
- 消退斑痕: 瘡瘍癒合後,若留有斑痕,使用翠雲散亦能幫助消退,恢復皮膚原貌。《外科心法要訣》、《外科備要》均提及此功效,且可使用豬膽汁調和,使其更易塗抹。
白屑風: 《外科正宗》指出,白屑風多生於頭面、耳、項等處,其主要症狀是皮膚瘙癢,出現白色鱗屑。翠雲散可直接塗抹於患處,達到止癢、祛風熱之功效。
奶癬: 《外科正宗》載明,奶癬多因母體內熱傳染給嬰兒,導致頭面遍身出現皮疹,流脂瘙癢。翠雲散可有效緩解此類症狀。
小兒耳中漏膿: 《外科傳薪集》記載,翠雲散可治療小兒耳中漏膿。將藥物經由蔥管滴入耳中,可發揮其清熱解毒,收斂瘡口之效。
治療原理分析
翠雲散的治療原理,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 清熱解毒: 方中石膏、牛黃、銅綠均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清除體內熱邪,抑制病邪發展,是治療各種瘡瘍的基礎。
- 殺蟲止癢: 銅綠具殺蟲止癢的特性,能直接針對皮膚表面的濕毒與蟲邪,消除瘙癢症狀,並可針對皮膚病變的病原體發揮作用。
- 收斂止痛: 銅綠與石膏具備收斂之效,對於潰爛流膿的瘡面,能幫助收斂瘡口,減少滲出,同時石膏也能消炎止痛。
- 活血化瘀,消散斑痕: 梅毒瘡瘍癒合後,可能留下色素沉著或疤痕,翠雲散中藥物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幫助消散瘀血,加速皮膚組織修復。
總結
翠雲散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收斂止痛、消散斑痕之功效,廣泛應用於治療楊梅瘡(梅毒)及其後遺症、白屑風、奶癬、以及小兒耳中漏膿等病症。其藥理作用體現在清熱解毒、祛濕止癢、收斂瘡口等幾個方面,能有效地緩解疾病所帶來的各種不適症狀,促進皮膚癒合。
傳統服藥法
銅綠5錢,膽礬5錢,輕粉1兩,石膏(煅)1兩。上為極細末,瓷罐收貯。
濕瘡乾摻,乾瘡用公豬膽汁調點,3日點3次。其瘡自乾而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性寒,脾胃虛寒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翠雲散, 出處:《外科傳薪集》。 組成:熟石膏5錢,牛黃1錢,銅綠1錢。 主治:小兒耳中漏膿。
翠雲散, 出處:《外科正宗》卷三。 組成:銅綠5錢,膽礬5錢,輕粉1兩,石膏(煅)1兩。 主治:楊梅瘡,己服內藥,根腳不紅,瘡勢已退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