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粉散

二粉散

ER FEN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8

寒性指數

29

熱/寒比例

(0.28)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7%
肝經 17%
大腸經 17%
小腸經 17%
肺經 15%
胃經 15%
腎經
肝經
大腸經
小腸經
肺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二粉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瀉火: 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渴的功效。二粉散多用於治療熱證,如高熱、口渴、煩躁等,石膏可迅速降低體溫,解除熱邪,達到清熱解毒的效果。
  2. 收斂生津: 石膏亦有收斂生津之效。熱病傷津,患者常出現口乾舌燥、咽喉疼痛等症狀,石膏可收斂津液,減少體液流失,緩解口渴,並促進組織修復,加速康復。

二粉散是一種著名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輕粉。輕粉的主要成分是鉛和其他礦物質,具有良好的解毒和消腫作用。在二粉散中,輕粉的加入主要是為了提高方劑的療效,特別是在治療某些外科疾病及癰腫等方面。其作用機理主要是透過其獨特的藥理特性,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降低炎症反應,加速傷口癒合。

此外,輕粉在中醫中被認為有通經活血的功能,可以促進體內的氣血運行,幫助排出毒素,進一步提升整體的療效。使用時需注意劑量和搭配,以免產生副作用。總之,輕粉的加入是基於其解毒排膿、活血化瘀等多重療效,使得二粉散在臨牀應用中更具實用價值。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粉散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漆瘡」,即因接觸漆樹或其他致敏物質(如油漆)引起的皮膚過敏反應,症狀多見紅腫、灼熱、瘙癢,甚則起皰潰爛。古代醫家認為漆瘡屬「風熱毒邪」外襲肌表,或濕熱蘊結所致,故治療以清熱解毒、涼血消腫、斂瘡止癢為原則。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綠豆粉(1兩)

    • 性味甘寒,歸心、胃經,具清熱解毒、消暑利水之效。
    • 外敷可緩解熱毒引起的皮膚紅腫,既能吸附滲出液,又能鎮靜消炎。
  2. 標朱(1兩,即硃砂)

    • 性味甘微寒,有毒,傳統用於安神定驚,外用則能解毒防腐。
    • 本方取其「清熱解毒」之力,抑制皮膚熱毒蔓延,兼防潰瘍感染。
  3. 冰片(1分)

    • 性辛涼,善走竄,能清熱止痛、透散鬱火。
    • 外用可迅速滲透皮膚,緩解灼熱疼痛,並助他藥引經透邪。
  4. 輕粉(1錢半,即氯化亞汞)

    • 性寒有毒,古代外用治瘡瘍,具殺蟲止癢、攻毒斂瘡之效。
    • 對濕熱瘡瘍、滲液瘙癢者,能燥濕收斂,抑制腐敗。

配伍特點與方義

  • 清熱解毒為主:綠豆粉、標朱協同清解皮膚熱毒,針對漆瘡之病根。
  • 涼血止癢為輔:冰片辛涼透散,輕粉燥濕殺蟲,共奏止癢斂瘡之效。
  • 調劑靈活:以金汁(性寒涼,增強解毒)、雪水(清熱)或甘草湯(緩和藥性)調敷,因地制宜,強化療效。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通過外敷直接作用患處,以寒涼藥性清解局部熱毒,配合輕粉、硃砂抑制感染,冰片引藥透皮,迅速緩解漆瘡的紅腫瘙癢。其組方體現「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雖為外用,仍遵循清熱解毒、祛濕斂瘡的治療邏輯。

總結

二粉散為典型的外治方,針對風熱濕毒襲表之漆瘡,以清熱、燥濕、止癢為核心,符合中醫「熱者寒之」「毒邪外泄」的治則,展現古代醫家對皮膚過敏病症的直觀理解與用藥智慧。

傳統服藥法


綠豆粉1兩,標朱1兩,冰片1分(或二3分亦可),輕粉1錢半。
上為極細末。
將金汁調,鵝毛蘸敷上。如無金汁,雪水亦可;或用燈心、甘草湯亦可。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二粉散, 出處:《嵩崖尊生》卷十二。 組成:杭粉1兩,石膏3錢,輕粉5錢。 主治:漆瘡。

二粉散, 出處:《原機啓微·附錄》引《全嬰集》。 組成:輕粉5分,粉霜1錢。 主治:小兒斑瘡入眼。

二粉散, 出處:《外科啓玄》卷十二。 組成:定粉5錢,輕粉5分,枯礬3分,菜子油。 主治:婦女面生粉花瘡。

二粉散, 出處:《種福堂方》卷四。 組成:綠豆粉1兩,标朱1兩,冰片1分(或2-3分亦可),輕粉1錢半。 主治:猴子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