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子膏

槐子膏

HUAI ZI GAO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熱 (1.2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心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14%
肺經 12%
胃經 12%
腎經 9%
膽經 2%
肝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胃經
腎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槐子膏中加入槐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藥性相符:槐角性涼,味苦,歸肝、大腸經,具有清熱涼血、止血、降壓的功效。槐子膏主要用於治療痔瘡、便血、高血壓等病症,槐角的藥性正好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止血降壓的作用,與方劑的功效相輔相成。

2. 配伍增效:槐角與方劑中其他藥材如地榆、當歸等,具有協同作用,可以增強清熱涼血、止血的效果,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在中藥方劑「槐子膏」中,鉛丹的使用是因為其具有收斂止澀、殺蟲解毒的功效。鉛丹性寒味甘,能夠收斂止澀、殺蟲解毒,適用於治療瘡口不愈、蟲癬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鉛丹能夠增強方劑的收斂止澀作用,對改善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槐子膏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清熱解毒,止血涼血:血餘炭,即為動物血經炭化製成,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效。槐子本身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止血之功效,與血餘炭配伍,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力,對於熱毒蘊結、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如痔瘡出血、鼻衄等,具有較好的療效。

二、增強槐子之收斂作用:血餘炭性收斂,與槐子同用,可增強其收斂止血之效,有助於止血固脫,防止出血蔓延。

槐子膏中加入麻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潤滑作用:麻油性質溫和,具有潤滑腸道、通便的作用。槐子本身性寒涼,加入麻油可以緩解其寒性,避免損傷腸胃,同時幫助槐子更好地發揮其清熱瀉火、止血降壓的功效。
  2. 增香作用:麻油帶有獨特的香氣,可以改善槐子膏的味道,使其更易入口。同時,麻油的氣味也有助於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吸收。

槐子膏中加入豬脂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增進藥效: 豬脂膏性溫潤,能促進槐子之清熱瀉火、涼血止血功效,更易於藥力滲透至肌膚,達到治療效果。

2. 改善口感: 槐子味苦澀,豬脂膏能有效改善其口感,使藥物更易入口服用,提升患者服藥順從性。

槐子膏中加入蜂蠟,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一、固形劑:蜂蠟具備良好的固化效果,能將藥液固化成膏狀,方便儲存和使用。槐子膏中含有許多水溶性成分,單獨熬製容易變質,加入蜂蠟能形成保護層,避免水分散失,延長保存期限。

二、增稠劑:蜂蠟的粘稠性,能使膏體更易於附著於患處,並延緩藥效釋放,達到更持久的治療效果。

槐子膏中添加桑白皮,主要是基於其清肺止咳、宣肺利咽的功效,與槐子、生地等藥材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涼血、止咳化痰、潤腸通便的作用。桑白皮性寒,味甘苦,入肺經,能清肺熱,降氣止咳,對於熱邪犯肺、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有良好的緩解效果。在槐子膏中,桑白皮的加入能有效地改善因肺熱引起的咳嗽、痰多、咽喉疼痛等症狀,提高藥效。

槐子膏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為皁莢。皁莢具有潤腸通便的功效,能有效緩解便祕問題。對於經常出現便祕的患者而言,皁莢的加入不僅能提高方劑的療效,還能改善腸道健康。此外,皁莢中還含有皁苷成分,能助於排毒,促進腸道蠕動,從而提升消化功能,讓腸道更為通暢。

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槐子膏主要用於治療肝火上升引起的相關疾病,皁莢的加入不僅能達到通便的效果,還能與槐子相輔相成,增強其清熱解毒的作用,幫助排出體內的病邪。兩者的協同作用使這一方劑在調理腸胃、改善體質方面更具綜合性。因此,皁莢在槐子膏中的使用,不僅有助於達成療效,還能進一步保障患者的整體健康。

在中藥方劑「槐子膏」中,巴豆的加入是因為其具有攻下逐水、殺蟲解毒的功效。巴豆性熱味辛,能夠攻下逐水、殺蟲解毒,適用於治療水腫、蟲癬等問題。與其他藥材共同使用時,巴豆能夠增強方劑的攻下逐水作用,對改善水腫和皮膚問題非常有益。

槐子膏中不應包含天雄。天雄為附子的炮製品,性溫熱,毒性較大,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壯陽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陽虛寒症。而槐子膏則以槐花、槐米等清熱涼血之品為主,用於治療血熱妄行、痔瘡便血等症。

天雄性熱,與槐子膏的清涼性相沖,若將其加入槐子膏中,會削弱其清熱涼血功效,甚至可能產生不良反應,不利於患者的康復。因此,槐子膏中不應包含天雄。

槐子膏方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潤腸通便之功效。槐子膏常用於治療痔瘡、便血等症,而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可改善因血瘀引起的痔瘡腫痛,潤腸通便功效可緩解便祕,協同槐子清熱解毒、止血消腫的功效,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槐子性寒,味苦,入大腸經,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但其性偏寒,長期服用可能損傷脾胃。加入溫性的當歸,可中和槐子的寒性,避免脾胃受損,同時也加強其補血活血、潤腸通便的功效,使藥性更為平和,療效更佳。

槐子膏方劑中包含槐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槐子性涼,善清熱瀉火,而槐白皮性寒,長於涼血止血,二者皆具清熱止血之效,且槐白皮能增強槐子的涼血止血作用,相輔相成,效果更佳。
  2. 針對病症:槐子膏常用於治療熱毒血瘀所致的痔瘡、便血等症。槐白皮涼血止血,能有效控制出血,而槐子清熱解毒,能消除熱毒,二者合用,可達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更能針對病症,治療效果更顯著。

槐子膏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主要成分之一是雄黃。雄黃在中醫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消腫的效果,常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各種病症。在槐子膏的組成中添加雄黃,主要是因為其獨特的藥理特性可增強方劑的療效。槐子膏主要用於治療便血、痔瘡等病症,而雄黃的清熱解毒作用,能夠幫助消除因熱毒引起的病症,促進血液循環,減輕腫脹和疼痛。

然而,雄黃含有砷,使用時需要謹慎。過量或不當使用可能產生毒副作用,因此在臨牀應用中,醫師需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調整劑量。此外,雄黃的使用也需要考慮到病症的特性及個體差異,確保安全有效。總的來說,雄黃在槐子膏中的使用,旨在提高其療效,並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槐子膏方劑中包含麝香,主要源於其開竅醒神的功效。麝香性溫,味辛,入心、脾、肝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消腫散結之效。槐子膏多用於治療頭風眩暈、神志不清、中風昏迷等症,而麝香有助於開通經絡,恢復神志,改善昏迷等症狀。

此外,麝香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治療槐子膏所針對的血管病變,如頭風、眩暈、中風等。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槐子膏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傷折」,即古代對骨折、筋傷等外傷的統稱。從製劑形態來看,槐子膏為外用與內服並用之複方膏劑,具備續筋接骨、活血止痛、溫通經絡之效,適用於外傷後期氣血瘀滯、經絡不通所致的腫痛、活動不利等症。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此方以「攻補兼施」、「溫通並行」為組方核心,藥物可分為三大類:

  1. 活血續傷類

    • 槐子中仁:苦寒下行,古代用於「散瘀血」(《神農本草經》),引藥下行至傷處。
    • 續斷:主「傷折、續筋骨」(《名醫別錄》),強化筋骨修復能力。
    • 巴豆:辛熱峻烈,雖為有毒之品,但經過「熬製」後毒性減弱,取其「破積逐瘀」之效,助消散深層瘀血。
  2. 溫通經絡類

    • 桂心:溫陽通脈,「宣導百藥」(《本草匯言》),改善氣血運行。
    • 大附子:大辛大熱,通行十二經,助陽散寒以解傷後氣血凝滯。
    • 秦艽:雖性微寒,但能「通絡舒筋」(《本草綱目》),與溫藥相配,防過燥傷陰。
  3. 健脾扶正類

    • 白朮:健脾益氣,「除風寒濕痹」(《神農本草經》),固護中焦以助氣血生化,間接支援損傷修復。

三、治療原理推論

  1. 配伍特點

    • 以溫促通:桂心、附子、巴豆形成溫熱藥群,針對傷後「寒凝血瘀」之病機,加速局部氣血流通。
    • 動靜結合:槐子、巴豆主「動」以攻瘀,白朮、續斷主「靜」以補益,防止攻伐太過。
  2. 製劑意義

    • 酒漬與豬脂煎煉:酒助藥勢上行下達,豬脂為傳統膏劑基質,既能緩釋藥性,又能潤膚防皸裂,適合外塗。
  3. 適用情境推測
    此方偏於溫燥,適合體質偏寒或傷後遷延日久、瘀血凝滯難消者。若為新傷初期紅腫熱痛明顯(熱象顯著),則需調整用藥,避免助熱傷陰。

四、潛在協同效應

  • 續斷+白朮:一補肝腎筋骨,一健脾胃氣血,符合「肝主筋、脾主肉」的中醫理論,促進組織修復。
  • 附子+秦艽:附子溫燥,秦艽潤而不膩,相互制約,減少附子燥烈之性對皮膚的刺激(尤其外敷時)。

總結:槐子膏體現了古代傷科「瘀去、新生、骨合」的治療思路,通過溫通活血與補虛並行,加速創傷癒合。

傳統服藥法


槐子中仁1兩,秦艽1兩,白朮1兩,續斷1兩,桂心6分,巴豆10枚(去皮心,熬),大附子1枚(炮)。
上(口父)咀。以醇苦酒漬槐子等一宿,以成煉豬脂2斤,於微火上煎三上三下,候膏成,絞去滓。
溫酒服棗子許1枚,日3次。並塗敷。
忌生蔥、豬肉、冷水、蘆筍、桃、李、雀肉等。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槐子膏, 出處:《外台》卷二十九引《深師方》。 組成:槐子中仁1兩,秦艽1兩,白朮1兩,續斷1兩,桂心6分,巴豆10枚(去皮心,熬),大附子1枚(炮)。 主治:折腕,傷筋骨。

槐子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槐子3兩,黃丹24兩,頭發2兩,麻油2斤半,豬脂2斤,蠟5兩,水楊白皮3兩,桑根白皮1兩,皂莢半兩(去皮子),巴豆半兩(去皮心),天雄1兩(去皮臍),當歸1兩,槐白皮1兩,雄黃半兩(細研),麝香半兩(細研)。 主治:傷折。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