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平肺寧嗽飲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有助於治療肺熱咳嗽、痰黃黏稠等症狀。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能清熱瀉火,燥濕止咳,對於肺熱壅塞、痰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同時,黃芩還有解毒的作用,可以清熱解毒,消炎止痛,對於一些由熱毒引起的咳嗽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黃芩作為平肺寧嗽飲的組成成分,可以有效地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緩解肺熱咳嗽等症狀,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平肺寧嗽飲」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瀉火: 黃連性寒,味苦,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的功效。肺熱咳嗽時,常伴有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黃連可清肺熱,緩解咽喉疼痛,並有助於止咳。
- 降逆止嘔: 黃連亦具降逆止嘔之效。咳嗽時,若伴有痰多、噁心嘔吐等症狀,黃連可降氣止嘔,減少咳嗽時的刺激,有助於平復呼吸,緩解不適。
平肺寧嗽飲中加入牛蒡,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宣肺解毒:牛蒡性寒味苦,入肺經,具有宣肺解毒、散風熱的功效。其可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狀,與方劑中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金銀花、連翹等協同作用,達到清熱解毒,宣肺止咳的效果。
二、利水消腫:牛蒡亦有利水消腫的功效,可幫助排除體內積聚的濕氣,改善肺氣鬱滯,達到利水消腫、通暢氣道的作用,輔助治療咳嗽、痰多等症狀。
因此,平肺寧嗽飲中加入牛蒡,不僅能清熱解毒、宣肺止咳,還能利水消腫,通暢氣道,起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平肺寧嗽飲中包含桔梗,主要原因如下:
- 宣肺化痰:桔梗味辛,性平,歸肺經,具有宣肺化痰、利咽開音的功效。其可疏散肺氣,使痰液易於排出,有助於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 利氣通絡:桔梗還能利氣通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肺部氣血流通,有助於緩解咳嗽等症狀。
因此,平肺寧嗽飲中加入桔梗,可有效宣肺化痰,利氣通絡,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平肺寧嗽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咳嗽,止咳化痰: 甘草性味甘平,入肺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之效。它能緩解肺熱引起的咳嗽,並幫助痰液排出,達到止咳平喘的效果。
-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甘草作為中藥中的“國老”,具有調和百藥的作用。它能減緩其他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同時又能增強藥物的療效,使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
平肺寧嗽飲中加入川貝母,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一、潤肺止咳:川貝母味甘微苦,性寒,入肺經,具有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的功效。對於肺熱燥咳、痰多粘稠、咽喉幹癢等症狀,川貝母能有效清熱潤肺,化痰止咳,緩解咳喘。
二、宣肺利氣:川貝母還具有一定的宣肺利氣功效,有助於疏通肺氣,改善肺部氣機,對於肺氣鬱滯導致的咳嗽、氣促等症狀,川貝母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平肺寧嗽飲中加入川貝母,可發揮其潤肺止咳、宣肺利氣的功效,達到止咳化痰、改善呼吸道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平肺寧嗽飲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治疹全書》,主治「肺中餘火未清,疹後餘嗽」,屬兒科麻疹後期調治之方。疹毒屬熱邪,發疹後若肺熱未盡,灼津成痰,痰熱壅肺,則見咳嗽不止、痰黏難咯、咽喉乾痛等餘症。本方旨在清降肺中伏火、化痰利咽,以止餘嗽,適用於熱勢未熾而偏津傷痰阻之證。
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分析
清熱瀉火為君
- 枯芩(黃芩):苦寒入肺,善清上焦肺熱,兼能瀉火止血,針對「肺中餘火」之病機。
- 黃連:雖主入中焦,但偕枯芩可增強清熱之力,並防疹毒餘熱內陷心胃。兩藥合用,直折火勢,斷咳嗽之因。
化痰利咽為臣
- 牛子(牛蒡子):辛涼宣散,既可疏風熱,又能利咽化痰,適合疹後痰熱結於咽喉之咳。
- 貝母(川貝母):甘潤微寒,清熱化痰兼潤燥,針對熱灼津傷之黏痰,助痰液排出。
宣肺調氣為佐使
- 桔梗:宣肺氣而寬胸膈,載藥上行,與牛子協力開提肺氣,暢通氣道。
- 甘草:甘緩和中,調和諸藥,並能利咽止咳,緩和苦寒傷胃之弊。
全方配伍特點
以「苦寒清熱」為主軸,輔以「辛宣潤化痰」之法,清中寓宣,降中有升。枯芩、黃連直清肺熱,牛子、桔梗宣透餘邪,貝母潤化燥痰,甘草調和諸藥。符合《內經》「火鬱發之」之旨,使肺熱得清而氣機不窒,痰化氣順則咳嗽自止。
推衍應用範圍
除疹後餘嗽外,凡外感熱病後期,見痰熱黏滯、咳嗽聲啞、喉癢胸悶者,皆可加減運用。若兼陰虛,可加麥冬、沙參;痰多黃稠,可加瓜蔞、竹茹。然全方偏涼,非痰熱證慎用。
傳統服藥法
枯芩1錢,黃連8分,牛子1錢半,桔梗7分,甘草4分,貝母1錢(去心)。
本方方名,《治疹全書》引作「平肺寧嗽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平肺寧嗽飲, 出處:《痘疹正宗》卷下。 組成:枯芩1錢,黃連8分,牛子1錢半,桔梗7分,甘草4分,貝母1錢(去心)。 主治:肺中餘火未清,疹後餘嗽。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