礬蜜湯

礬蜜湯

FAN MI T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極寒 (0.0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2%
脾經 22%
大腸經 22%
胃經 13%
膀胱經 9%
肝經 9%
肺經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肝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礬蜜湯中包含白礬,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燥濕止瀉: 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瀉的功效。對於因濕熱內蘊、脾胃不和引起的腹瀉,白礬能清熱燥濕,固澀止瀉,起到緩解症狀的作用。

二、 解毒殺菌: 白礬具有一定的殺菌作用,可以抑制腸道內病原菌的繁殖,進而減輕腹瀉症狀。此外,白礬還能解毒,對於因食物中毒引起的腹瀉也有幫助。

因此,白礬在礬蜜湯中起到清熱燥濕、固澀止瀉、解毒殺菌的作用,是治療濕熱泄瀉的重要藥材。

礬蜜湯中使用蜂蜜,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1. 緩和藥性: 礬蜜湯中的主要藥物為明礬,性寒且有收斂作用,容易造成腸胃不適。蜂蜜性平,味甘,能緩解明礬的寒性,並潤腸通便,減輕其對腸胃的刺激。
  2. 增強藥效: 蜂蜜含有豐富的營養物質和酶,能促進藥物的吸收和代謝,提高藥物的療效。同時,蜂蜜的黏性可以使藥物更好地附著在患處,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

因此,礬蜜湯中使用蜂蜜,不僅可以緩解藥物的副作用,還能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礬蜜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礬蜜湯為傳統中醫方劑,主治「痰飲」。古代醫家認為痰飲乃津液代謝失常,停聚成痰,或積於胸膈,或滯於經絡,導致胸悶、咳喘、嘔逆等症。此方以「吐法」祛痰,通過催吐排除胸膈痰涎,緩解痰飲壅滯之證,屬「因勢利導」之法。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白礬(明礬)

  • 性味功效:酸澀寒,入肺、脾經,具湧吐痰涎、燥濕解毒之功。
  • 作用機理
    • 湧吐:白礬刺激性強,內服能刺激胃黏膜,反射性引起嘔吐,驅逐停蓄於胸膈的痰飲。
    • 燥痰:其酸性可收斂頑痰,使膠結之痰鬆動,易於排出。

2. 蜂蜜

  • 性味功效:甘平,潤肺緩急、解毒和藥。
  • 配伍意義
    • 緩和白礬烈性:蜂蜜甘緩,能減輕白礬對胃腸的刺激,防止過度損傷正氣。
    • 潤燥相濟:痰飲多兼燥熱,蜂蜜潤肺,避免吐後津傷,協調礬的燥烈之性。

3. 煎服法設計

  • 煮十沸:高溫使白礬部分分解(生成氫氧化鋁等),降低毒性,保留湧吐效應。
  • 熱服助吐:趁溫服用可加強藥力上行,若未吐再飲熱水,以助藥勢,符合「其高者因而越之」的治療原則。

綜論方劑機制

礬蜜湯以「酸甘化陰、刺激湧吐」為核心:

  • 痰飲病理:痰濕內停,阻遏氣機,需急祛實邪。
  • 配伍邏輯:白礬為主,直接祛痰;蜂蜜為輔,護胃調和。二者相伍,吐而不傷,契合中醫「峻藥緩攻」思維。
  • 適用場景:適用於痰飲壅盛、體實需速祛者,尤以痰滯胸膈、呼吸不暢為辨證關鍵。

此方體現古代對痰飲急救的簡捷思路,通過吐法開通氣道,恢復津液運化,乃「治病求本」之實踐。

傳統服藥法


白礬1錢,蜜小半杯。
水1碗,煮10沸,入蜜溫服。未吐,再飲熟水即吐。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內膜炎心包炎二尖瓣狹窄多痰

相同名稱方劑


礬蜜湯, 出處:《簡明醫彀》卷四。 組成:白礬1錢,蜜小半杯。 主治:痰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