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牙痛立止散方中包含蓽茇,乃因其具有以下功效:
- 行氣止痛:蓽茇性溫,味辛,入脾、胃經,能行氣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牙痛,具有顯著效果。
- 溫經散寒:蓽茇還具有溫經散寒的功效,對於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牙痛,能起到溫經散寒,止痛的作用。
因此,蓽茇在牙痛立止散中,可有效緩解牙痛,起到行氣止痛、溫經散寒的功效。
牙痛立止散中包含花椒,主要原因如下:
- 溫經散寒,止痛消腫:花椒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止痛消腫之功效。牙痛常因寒邪侵襲、經絡不通所致,花椒可溫經散寒,驅除寒邪,止痛消腫,緩解牙痛症狀。
- 麻痺止痛:花椒中含有揮發油,具有麻醉止痛作用。花椒的麻味可以麻痺牙齒周圍的神經,達到暫時止痛的效果,緩解疼痛感。
牙痛立止散中加入石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石膏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除煩止渴之功效。牙痛多因熱毒上攻所致,石膏可清瀉口腔及牙周的熱毒,減輕牙痛的症狀。
2. 止痛生津:石膏能清熱生津,潤燥止渴。牙痛時,患者常伴有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石膏可緩解這些不適,並有助於消炎止痛。
「牙痛立止散」中加入「大青鹽」的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大青鹽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緩解牙痛所引起的炎症反應,例如牙齦腫痛、牙周炎等。
- 引藥入牙:大青鹽味鹹,可引藥入牙,增強其他藥物的滲透力,提高藥效,更快速有效地緩解牙痛症狀。
因此,大青鹽在「牙痛立止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有效緩解牙痛症狀,達到快速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牙痛立止散之名已直指其效——「立能止痛」,專治牙痛。此方劑屬外用法,將藥末點於痛處,透過局部作用迅速緩解疼痛,符合中醫「急則治標」之思維。古代醫家以簡藥精用見長,此方僅四味,配伍精當,展現對牙痛實證(如風火、胃熱上攻)或寒凝所致之痛的有效處置。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蓽茇(1錢)
- 性味辛熱,歸胃、大腸經,善散「寒凝氣滯」之痛。《本草綱目》載其「治頭痛、鼻淵、牙痛」,因其辛溫走竄,能通絡止痛,尤適寒邪或痰濕阻滯經絡之牙痛。
川椒(5分)
- 辛熱有毒,歸脾、胃、腎經,具溫中散寒、殺蟲止痛之效。《神農本草經》稱其主「邪氣痛痹」,其局部麻醉作用可抑制痛覺傳導,對蟲蛀或寒性牙痛尤為適用。
石膏(5分)
- 甘辛大寒,歸肺、胃經,為清瀉胃火要藥。此方用量輕,取其「反佐」之意,兼制蓽茇、川椒之燥熱,防助火生炎;若牙痛屬胃熱上攻,石膏可直折火勢,與溫藥共成「寒熱並調」之局。
青鹽(4分)
- 鹹寒,入腎經,功能涼血降火、解毒。外用可清熱固齒,《本草備要》謂其「擦牙固齒」,其礦物質成分或能滲透局部,輔助消炎。
三、組方邏輯與功效推論
此方以「溫通止痛」為主軸,結合「清熱制火」:
- 溫通以開閉:蓽茇、川椒配伍,辛熱合力,能散寒凝、通血脈,改善局部氣滯血瘀所致疼痛,對遇冷加劇之牙痛效佳。
- 寒熱互制:石膏與青鹽性寒,既防溫藥過燥,又能針對熱毒或胃火上炎之牙痛(如齦腫、口臭),擴展適用範圍。
- 外治直達病所:細末點於痛處,藥力直透齒齦,避開脾胃吸收,速效而少耗正氣。
綜觀之,牙痛立止散藉「辛散溫通為主,佐以寒涼」之配伍,對風火牙痛、寒凝牙痛或蟲牙均具調治之能,體現中醫外治法「簡、便、效、廉」之特色。
傳統服藥法
蓽茇1錢,川椒5分,石膏5分,青鹽4分。
立能止痛。
上為細末。
點於痛處。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牙痛立止散, 出處:《丁甘仁醫案》。 組成:蓽茇1錢,川椒5分,石膏5分,青鹽4分。 主治:立能止痛。主治:牙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