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丸子

褐丸子

HE WA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百一》卷十九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4.1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9%
腎經 18%
肝經 18%
肺經 8%
大腸經 8%
胃經 8%
三焦經 8%
脾經
腎經
肝經
肺經
大腸經
胃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褐丸子方劑中包含胡蘿蔔子,主要基於其藥性與功效,與方劑整體治療方向相符。

胡蘿蔔子性平,味甘,具有健脾消食、止咳化痰的功效。其富含揮發油、胡蘿蔔素等成分,能促進消化液分泌,增強腸胃蠕動,並可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褐丸子方劑通常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消化不良、食積停滯等症狀。而胡蘿蔔子加入其中,可起到健脾消食、理氣化痰的作用,與方劑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褐丸子方劑中包含莪朮,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消積化瘀:莪朮性溫,入肝脾經,具有消積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積滯瘀阻所致的腹痛、痞塊等症狀,莪朮能起到消散積聚、活血化瘀的作用。
  2. 健脾開胃:莪朮亦能健脾開胃,增進食慾。對於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導致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莪朮能起到調理脾胃、促進消化吸收的作用。

因此,褐丸子方劑中加入莪朮,旨在增強其消積化瘀、健脾開胃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褐丸子方劑中包含胡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助消化:胡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助消化、行氣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食慾不振等症狀,胡椒能夠起到溫暖脾胃,促進消化,緩解疼痛的作用。
  2. 引藥入經,增強療效:胡椒辛香走竄,能夠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經絡,促進藥效發揮。在褐丸子方劑中,胡椒可以增強其他藥物的療效,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總而言之,胡椒在褐丸子方劑中發揮着溫中散寒、助消化、引藥入經等重要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褐丸子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傷食腹脹」,即因飲食不節、過度進食或消化功能不佳,導致食物停滯於脾胃,進而出現腹脹、噯腐、嘔吐或大便不暢等症狀。此類證候多見於小兒,因其脾胃嬌弱,易受飲食積滯所傷。

二、組成藥物分析及治療原理

本方以「消食導滯、行氣除脹」為主,兼顧「溫中散結」之效,各藥配伍邏輯如下:

  1. 行氣消食藥

    • 蘿蔔子(萊菔子):主消食化積,降氣除脹,尤擅治穀食停滯,炒用更增降氣之效。
    • 陳皮、青皮:理氣健脾,破滯消脹。陳皮偏調中焦氣滯,青皮疏肝破氣,二者協調氣機升降。
  2. 破血行滯藥

    • 京三稜、蓬莪朮:皆具破血行氣、消積止痛之效,可針對氣滯血瘀所致的頑固腹脹,增強攻積之力。
  3. 瀉下逐水藥

    • 黑牽牛(牽牛子):瀉下通便,逐水消脹。半炒半生,緩和瀉下之性,兼顧「通利二便」與「不過傷正氣」。
  4. 溫裏散寒藥

    • 胡椒:溫中散寒,助陽行氣,改善因寒凝或中焦虛冷導致的氣滯不化。
    • 木香:行氣止痛,兼能醒脾,助諸藥通達脾胃氣機。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消食導滯:以萊菔子為主,直接化解食積;輔以陳皮、青皮調暢氣機,推動積滯下行。
  2. 破氣活血:三稜、莪朮針對積滯日久形成的氣血瘀阻,防止腹脹轉為痼疾。
  3. 通利二便:牽牛子通腑瀉濁,使積滯從二便排出,避免單用消導藥力弱之弊。
  4. 溫中助運:胡椒、木香溫裏行氣,避免小兒脾胃因寒而運化無力,標本兼治。

四、全方特色

此方攻補兼施,但偏重「攻邪」,尤其適用於實證腹脹(如腹滿拒按、噯腐吞酸)。以蘿蔔湯送服,既助藥力消積,又緩和牽牛子等藥的峻烈之性,體現古人用藥「以食為引」的智慧。

(注:依原要求,未列使用注意事項及免責聲明。)

傳統服藥法


蘿蔔子2兩(微炒),陳皮(去白)1兩,青皮(去白)1兩,京三稜(炮)1兩,黑牽牛1兩半(半炒半生,煿尤佳),蓬莪朮(炮)1兩,胡椒半兩,木香1分。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30-50丸,煎蘿蔔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及脾胃。

相關疾病


氣喘乳房腺體瘤女性乳房惡性腫瘤(乳腺癌)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嘔吐大腸激擾綜合症腹瀉便秘與腹瀉交替出現腹中有鳴叫聲疳積

相同名稱方劑


褐丸子, 出處:《醫方類聚》卷二五四引《保童秘要》。 組成:走石、金線重樓、鬱金各等分。 主治:小兒驚疳。

褐丸子, 出處:《百一》卷十九。 組成:蘿蔔子(炒)1兩,莪朮(炮)1兩,胡椒半兩。 主治:小兒傷食腹脹。

褐丸子,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六引張渙方。 組成:蘿蔔子1兩半(炒),黑牽牛1兩(炒),胡椒1分半,木香1兩,蓬莪朮(濕紙裹,煨)半兩。 主治:小兒疳氣,腹脹如鼓,及奶癖、食癖。

褐丸子, 出處:《得效》卷十二。 組成:蘿蔔子(炒)1兩,陳皮半兩,青皮半兩,好檳榔半兩,黑牽牛(取仁,半生半炒)半兩,北五靈脂半兩,赤茯苓半兩,蓬莪朮(煨)半兩。 主治:因虛中有積,疳積腫脹,腹肚緊脹,頭面虛浮。

褐丸子, 出處:《活幼口議》卷十七。 組成:蘿蔔子2兩(微炒),陳皮(去白)1兩,青皮(去白)1兩,京三棱(炮)1兩,黑牽牛1兩半(半炒半生,煿尤佳),蓬莪朮(炮)1兩,胡椒半兩,木香1分。 主治:小兒陰陽不和,臟腑怯弱,乳食不消,心腹脹滿,嘔逆氣急;或腸鳴泄瀉頻並,腹中冷痛,食症乳癖,痃氣痞結,積聚腸胃,或秘或利,頭面腫滿。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