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黑成散中加入紫草,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涼血止血: 紫草性寒,味甘,入心、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黑成散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狀,例如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紫草的涼血止血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出血,緩解患者的痛苦。
- 活血化瘀: 紫草除了涼血止血外,還有活血化瘀的作用。黑成散中加入紫草,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加速傷口癒合,有助於患者恢復健康。
黑成散方中包含牛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 清熱解毒:牛黃味甘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鎮驚開竅的功效。黑成散主治熱毒壅盛,神昏譫語,高熱不退,故以牛黃清熱解毒,開竅醒神。
二、 化瘀止痛:牛黃亦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黑成散中,牛黃可配合其他藥材,如赤芍、川芎等,共同達到化瘀止痛的效果,緩解因熱毒壅盛而造成的疼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黑成散」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小兒痘疹,遍身黑點如墨灑者」。古代醫家觀察到痘疹(疑為天花或類似皰疹性疾病)發病過程中,若出現全身密布暗黑如墨的疹點,屬於「毒陷血分」的危重證候,提示熱毒深重、瘀血內阻。此症多因熱毒熾盛未及時清解,邪入營血,與血相搏,導致血熱瘀滯而現黑斑;或小兒體虛正不勝邪,痘毒內陷而成。此時需急以涼血解毒、透疹散瘀為治。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紫草(四兩)
- 性味歸經:甘鹹寒,入心、肝經。
- 核心作用:
- 涼血活血:能清解血分熱毒,破除血熱互結之瘀滯。《本草綱目》稱其「治斑疹痘毒,活血涼血,利大腸」。
- 解毒透疹:古代多用於痘疹紫黑不透之證,藉其寒涼之性與走散之力,促使毒邪外透。
- 在此方意義:針對「墨灑黑點」的病機,直接清解血分痘毒,化解瘀斑,為方中主攻藥。
2. 佐藥:牛黃(少許)
- 性味歸經:苦涼,入心、肝經。
- 核心作用:
- 豁痰開竅:若痘毒內陷伴有神昏,牛黃可醒神。
- 清熱解毒:其性沉降,善清心肝實火,增強紫草解毒之力。《別錄》載其「療小兒諸癇熱,口不開,大人狂癲」。
- 在此方意義:少量用之以助紫草解毒,並防痘毒蒙蔽心竅,屬輔助性藥味。
3. 糯米湯送服
- 作用機理:糯米甘平,能補中益氣、和胃生津。以糯米湯調服,既可護胃氣(防紫草、牛黃寒涼傷中),又能藉其滋潤之性助藥力布散(類似「載藥上行」之意)。符合小兒「臟腑嬌嫩」的生理特點,避免峻藥直接耗傷正氣。
三、組方邏輯與可能功效
整體配伍思維:
此方以「血分毒瘀」為核心病機,重用紫草涼血散瘀為主,佐以牛黃增強解毒,形成「清解為主、佐以透達」的結構。全方藥簡力專,針對小兒痘疹黑陷之急症,冀望透過涼血解毒、活血透邪,使熱毒得清、瘀斑得散,痘疹轉為順證。
可能功效延伸:
從藥物特性推測,除主治痘疹黑斑外,亦可能適用於其他熱毒熾盛、燔灼血分的皮膚瘡瘍(如丹毒、紫癜等見皮膚紫黑者),然須符合「血熱瘀阻」之病機方可類推應用。
局限思考:
方中牛黃用量極少,顯示其輔助屬性;若遇毒邪極盛伴高熱神昏,或需調整劑量或加味(如加入犀角、赤芍等增強涼血開竅)。另,紫草性寒滑利,對脾胃虛寒者需謹慎,但原方未提及此類配伍禁忌,反映古代急症治療「以祛邪為先」的思路。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傳統中藥理論,臨床運用需結合具體證候辨析。)
傳統服藥法
紫草4兩,牛黃少許。
上為末。
每服3-4分,糯米湯化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黑成散, 出處:《痘疹會通》卷四。 組成:紫草4兩,牛黃少許。 主治:小兒痘疹,遍身黑點如墨灑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