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丸湯

散丸湯

SAN W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九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極寒 (0.11)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胃經 16%
心經 16%
脾經 16%
腎經 16%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散丸湯中加入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滲濕:散丸湯常用於治療濕熱下注所致的尿道澀痛、小便不利等症狀,而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的功效,能有效祛除濕熱,促進尿液排出。

二、健脾和中:散丸湯中常含有其他藥物,如車前子、滑石等,這些藥物可能對脾胃造成一定的刺激,茯苓能夠健脾和中,緩解藥物對脾胃的負擔,使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散丸湯中包含沙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肺:沙參性微寒,味甘,歸肺、脾經,具有滋陰潤肺、養胃生津的功效。散丸湯多用於治療肺熱燥咳、虛勞咳嗽等症,而沙參的滋陰潤肺之效能可有效緩解肺熱,滋養肺陰,使咳嗽得以改善。
  2. 健脾益氣:沙參亦能健脾益氣,有助於改善脾胃虛弱所致的食慾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狀。散丸湯中常配合其他健脾藥物,如白朮、茯苓等,共同發揮健脾益氣、補中益氣的功效。

因此,沙參在散丸湯中,起著滋陰潤肺、健脾益氣的作用,有助於整體方劑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散丸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膀胱熱結,氣化不利」所致癃閉、小便不利,伴隨睾丸牽痛、腫大如斗等症。其病機關鍵在於:

  1. 熱結膀胱:濕熱鬱結下焦,阻礙氣化,導致小便不通(癃閉)。
  2. 經絡壅滯:足厥陰肝經循行絡陰器,濕熱循經下注,引發睾丸腫痛,甚至與小腸相掣而痛。
  3. 水濕積聚:氣化失常,水濕停聚陰囊,形成「囊大如斗」之症。

【組成藥物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茯苓(1兩)

  • 滲濕利水:通利膀胱,助氣化而導濕熱下行,解決小便不利及陰囊水濕積聚。
  • 健脾安神:間接固護中焦,防濕熱再生。

2. 野杜若根枝(1兩)

  • 推測屬性:古代「杜若」多指杜衡或山薑屬植物,具辛散行氣、祛風除濕之效。
  • 作用機理
    • 辛散透熱:解除下焦濕熱鬱結。
    • 活血通絡:緩解肝經氣血壅滯所致的睾丸掣痛。

3. 沙參(1兩)

  • 養陰清熱:針對熱結傷陰,滋潤膀胱與肝經,防利水藥耗陰。
  • 潤燥解毒:輔助化解濕熱久蘊成毒之病理產物。

【組方邏輯與協同效應】

  1. 清利並行
    • 茯苓利濕治標,沙參滋陰護本,野杜若疏通經絡,標本兼顧。
  2. 氣水同調
    • 濕熱鬱結必兼氣滯,茯苓滲水、野杜若行氣,恢復下焦氣化功能。
  3. 動靜結合
    • 沙參靜養陰血,野杜若動散邪氣,避免燥利傷正。

治療階段解析

  • 首劑「痛除」:氣機得通,經絡暫緩。
  • 二劑「丸漸小」:濕熱漸退,水腫消減。
  • 水泄後「囊小如故」:積水盡去,氣化復常。
  • 續用當歸補血湯:因利水活血後恐耗氣血,故以補益收功。

此方體現「通因通用」思路,通過利水、散結、養陰三法,破解濕熱壅滯之頑症。

傳統服藥法


茯苓1兩,野杜若根枝1兩,沙參1兩。
水煎服。1劑痛除;2劑丸漸小;連服2劑,水泄如注,囊小如故矣。服此方後,即用當歸補血湯數劑以補氣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散丸湯, 出處:《辨證錄》卷九。 組成:茯苓1兩,野杜若根枝1兩,沙參1兩。 主治:膀胱熱結,氣化不利,癃閉,小水不利,睾丸牽痛,連於小腸相掣而疼,睾丸日大,往往有囊大如鬭而不能消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