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香附為香鹽散方劑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其加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疏肝解鬱:香附味辛、苦,性微溫,歸肝、脾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香鹽散方劑多用於治療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腹痛、月經不調等症狀,而香附的疏肝解鬱作用,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達到止痛的效果。
二、行氣止痛:香附具備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氣機阻滯,促進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疼痛。香鹽散方劑中常配合其他具有行氣止痛功效的藥物,如陳皮、枳殼等,共同發揮協同作用,增強止痛效果。
香鹽散方劑中加入大青鹽,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解毒:大青鹽性寒,味苦鹹,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對於外感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可起到清熱消炎的作用。
- 消腫止痛:大青鹽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循環,從而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對於熱毒所致的紅腫疼痛,可起到緩解作用。
因此,香鹽散方劑中加入大青鹽,可有效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熱毒所致的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香鹽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要針對「一切齒疾」,兼有烏髮、嫩容、牢牙、補腎之效。所謂「一切齒疾」,古人多指牙齒鬆動、齲齒疼痛、牙齦萎縮、齒黃不潔等症。其外用法(刷牙兼塗面潤髯)顯示結合口腔護理與外敷美容,透過藥性局部滲透與經絡調和,改善牙周問題,同時滋養鬚髮皮膚。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解析:
香附子(生薑製):
- 行氣活血、疏解鬱滯。生薑汁浸製增強溫散之力,助藥性上行齒齦,改善氣血壅滯所致牙痛。
孛姑纓(連根花葉):
- 推測為「蒲公英」古稱(或同音異字),性寒解毒,消腫散結。用於齒齦腫痛、熱毒上攻,輔助清熱消炎。
食鹽&青鹽:
- 軟堅潔齒、殺蟲防腐。鹽分滲透可潔牙固齦,古人認為青鹽(戎鹽)更具「入腎引經」之效,助藥力深達齒根。
補骨脂&象兜:
- 補骨脂(破故紙)溫腎助陽,契合「齒為骨之餘」理論,補腎以固齒本;象兜可能為「象牙屑」或動物藥(如象皮),傳統用於斂瘡生肌,促進牙齦修復。
大黃:
- 瀉火解毒、活血化瘀。針對牙齦腫痛、血熱上衝,透過瀉火緩解實熱型齒疾。
地黃:
- 滋陰養血,與補骨脂形成「陰陽雙補」結構,兼顧腎陰腎陽,改善鬚髮早白與齒根動搖。
煅煉與外用機理:
- 炭火煅製:使藥物性質轉為溫澀,加強收斂固齒(如鹽類煅後更易附著牙面),並緩和大黃寒性。
- 油類輔助:酥油、胡桃油滋潤鬚髮,搭配藥末形成保護膜,減少乾枯斷裂,符合「髮為血之餘」「腎其華在髮」理論。
整體治療思路:
此方以「清熱解毒+溫腎固齒+活血潤燥」為主軸:
- 局部:鹽與大黃清潔牙面、抑制腐敗;象兜、孛姑纓修復牙齦。
- 全身:補骨脂、地黃補腎益精,從根本強健齒骨;香附調氣,助藥性布散。
- 美容協同:藥末微粒按摩牙齦促進循環,唾液(含藥性)外塗皮膚,利用「腎主色黑」理論,調和氣血以烏髮潤容。
此方體現中醫「內外兼治」「藥食同用」特色,結合口腔護理與美容需求,反映古代對齒疾與衰老的整體觀照。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1斤(連皮,生薑半斤取汁,浸一宿,煮乾),孛姑纓1斤(少者半斤,根花葉皆用),食鹽8兩,破故紙6兩,象兜5兩,大黃5兩,青鹽4兩,地黃4兩。
烏發,嫩容,牢牙,補腎。
上為末。先將瓶一個,用紙筋、鹽、韭和泥固濟,窨乾盛藥,以小瓦片蓋瓶口,泥封之。若泥縫有裂處,以泥補合,候乾,擇成定日,就地做大深土盆一個,徑闊二尺,先於內放炭火,厚五寸,上坐藥瓶,周圍及頂上亦用炭火,煅煉約多半日,存性,火冷,埋土內去火毒,為細末,瓷瓶收之。
每早、晚蘸藥刷牙,將口內咸唾津吐手心,潤搽面皮並髭髯。每月初六、十六、二十六日,摘去白者。常用此藥,白者自黑,又時用酥油、胡桃油、烏臼油搽潤發髯,用之日久,自知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香鹽散, 出處:《濟生》卷五。 組成:大香附子(炒令極黑)3兩,青鹽半兩(别研)。 主治:牢牙,去風冷。主治:一切齒疾。
香鹽散, 出處:《雜病源流犀燭》卷十八。 組成:大鼠骨1具(煅),炒川椒2兩,乳香(炙)2兩,白蒺藜1兩,青鹽1兩。 主治:脫營失精,飲食無味,神倦肌瘦。
香鹽散, 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三引《經驗秘方》。 組成: 香鹽散(《醫方類聚》卷八十三引《經驗秘方》。)出處:《醫方類聚》卷八十三引《經驗秘方》。組成:香附子1斤(連皮,生薑半斤取汁,浸1宿,煮乾),孛姑纓1斤(少者半斤,根花葉皆用),食鹽8兩,破故紙6兩,象兜5兩,大黃5兩,青鹽4兩,地黃4兩。主治:烏發,嫩容,牢牙,補腎。 。 主治:烏發,嫩容,牢牙,補腎。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