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苔子散

芸苔子散

YUN TAI Z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48)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3%
脾經 33%
肺經 19%
心經 14%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蕓薹子散的組成中包含「蕓苔」,這源於其藥性與功效。

蕓薹,即油菜籽,性平味甘,歸肺、脾經。其具有潤肺止咳、理氣消食之效。古人認為,蕓苔能潤肺止咳,且其性平和,不燥不寒,適合用於治療各種咳嗽,尤其對於肺燥咳嗽、痰少乾咳、脾胃虛弱者效果顯著。

因此,蕓薹子散中加入蕓苔,旨在發揮其潤肺止咳、理氣消食的作用,以達到整體方劑治療效果。

蕓薹子散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血活血,養血潤燥: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養血潤燥的功效。蕓薹子散主治燥熱傷肺、咳嗽氣喘等症,而當歸能補血潤燥,滋養肺陰,緩解肺燥咳嗽。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方中蕓薹子、杏仁、白芥子等藥性偏燥,加入當歸能緩和藥性,防止燥熱傷陰,同時還能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芸苔子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產後血氣衝心痛」,即產後因血瘀氣滯導致氣血上衝心腹,引發劇烈疼痛。產後惡露不盡、血行不暢,瘀血內停,阻礙氣機,導致「不通則痛」。其病機關鍵在於「瘀阻衝脈」,故需活血化瘀、通絡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活血化瘀為核心

  • 芸苔子(油菜籽):辛溫,入肝經,《食療本草》載其能「行滯血、破冷氣」,擅長疏通血脈,散結止痛。
  • 沒藥:苦平,活血散瘀、消腫定痛,與芸苔子協同破血逐瘀。
  • 水蛭:咸苦,破血逐瘀力峻,《本經》稱其主「逐惡血、瘀血,破血瘕積聚」,專攻深層瘀阻。
  • 蒲黃:甘平,生用活血消瘀,炒用止血,此處生用助散瘀止痛。

2. 瀉熱通腑以輔助

  • 川大黃(生大黃):苦寒,攻下瘀熱,《藥性論》謂其「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此處用其瀉下導滯,使瘀熱從腸腑而解,兼能活血。

3. 養陰潤燥防傷正

  • 生地黃汁:甘寒,滋陰涼血,防化瘀藥耗傷陰血,「祛瘀不忘養陰」。
  • 生薑汁:辛溫,和中止嘔,兼制地黃、大黃之寒涼,顧護胃氣。

4. 峻藥緩攻與引經

  • 膩粉(輕粉):辛寒有毒,此處微量配合水蛭、大黃增強逐瘀效力,但需研勻防傷正。
  • 酒煎服:酒性溫通,助藥勢直達血分,增強活血效果。

配伍特點

  • 攻補兼施:以破血藥為主,佐生地滋陰;
  • 寒溫並用:大黃、生地清熱,生薑、酒溫通,防過寒凝瘀;
  • 內外兼治:瘀血從腸腑(大黃瀉下)與經絡(水蛭、沒藥散結)雙向清除。

此方針對產後瘀血內結、氣血上衝之急症,體現「急則治標」原則,通過峻逐瘀血、通腑瀉熱,使氣血得降,心痛自緩。然組方峻猛,須中病即止,非虛弱者可久服。

傳統服藥法


芸苔子1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沒藥1分,蒲黃1分,水蛭7個(炒令微黃),膩粉1分,生地黃汁4合,生薑汁1合,酒2合。
上藥除汁藥外,為細散,研入膩粉令勻。
先將地黃、生薑等汁及酒同煎兩3沸,調散藥2錢,空心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心臟病心臟痛心絞痛胃及十二指腸炎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芸苔子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五一。 組成:芸苔(微炒)1兩,當歸(銼,微炒)1兩。 主治:産後血氣衝心痛。

芸苔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四。 組成:芸苔子3兩,桑葉1兩,龍葵1兩,牛李子半兩。 主治:毒腫不消,時有疼痛。

芸苔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 組成:芸苔子1兩,天南星1兩,草烏頭(并生用)1兩。 主治:風毒走註,疼痛如虎齧。

芸苔子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七。 組成:芸苔子1分,川大黃半兩(銼碎,微炒),沒藥1分,蒲黃1分,水蛭7個(炒令微黃),膩粉1分,生地黃汁4合,生薑汁1合,酒2合。 主治:壓榨傷損筋骨,或墜墮內損,瘀血攻令心腹脹滿悶亂,下惡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