芸苔塗方

芸苔塗方

YUN TAI TU FANG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17)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肝經 33%
脾經 33%
肺經
肝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蕓薹塗方」中包含「蕓苔」,主要原因有二:

  1. 藥性相符: 蕓苔性味辛溫,具有散寒止痛、消腫解毒的功效,與方劑的治療方向相契合。例如,若方劑用於治療寒性疼痛,則蕓苔能溫經散寒,緩解疼痛。
  2. 臨牀經驗: 蕓薹作為中藥,在傳統醫學中已有長期的臨牀應用,其療效和安全性已得到驗證。因此,將蕓苔納入方劑,能有效提升療效,並具備一定的臨牀依據。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芸苔塗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小兒火丹,熱如火繞腰」,屬中醫「丹毒」範疇,多因風熱邪毒熾盛,蘊於肌膚所致。古代文獻描述「火繞腰」為皮膚紅赤灼熱如丹,發病急驟,伴隨熱痛,與現代炎症性皮膚病相似(如帶狀疱疹、蜂窩性炎等)。
芸苔葉單方外用,取其清熱解毒、散血消腫之效,契合小兒稚陽之體,邪毒淺在肌表的病機。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論

  1. 芸苔葉(油菜葉)特性

    • 性味歸經:辛、涼,入肝、肺經。古代醫籍載其能「散血消腫」(《本草綱目》)、「破結通腸」(《食療本草》)。
    • 外用機制
      • 辛涼透散:辛味行散,涼性清熱,可疏散肌表風熱邪毒,抑制局部火熱之勢。
      • 活血清熱:其汁液外敷能促進局部氣血流通,消散瘀熱,緩解紅腫熱痛。
      • 物理降溫:新鮮葉搗爛後,汁液濕敷可帶走體表熱量,輔助降溫。
  2. 配伍邏輯

    • 單方直攻病所:小兒火丹屬實熱證,病位在表,單用芸葉搗敷可直達肌膚,避免內服藥傷脾胃之弊。
    • 「以愈為度」的靈活性:依據症狀輕重調整敷藥次數,體現中醫「中病即止」的用藥原則。

中醫治療原理總結
此方以「清熱解毒」為主,透過外治法使藥力直透病所,符合「熱者寒之」「邪在表者外疏之」的治療思路。芸苔葉的辛散涼潤特性,既能清解熱毒,又能防止寒凝留瘀,適用於小兒急性皮膚熱證。

傳統服藥法


芸苔葉。
上爛搗。
和汁塗敷之。以愈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芸苔塗方,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二。 組成:芸苔葉。 主治:小兒火丹,熱如火繞腰。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