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脅痛飲
XIE TONG YI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1
熱/寒比例
中性 (1.09)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3%
胃經 19%
肺經 15%
肝經 15%
腎經 7%
小腸經 3%
心經 3%
三焦經 3%
膀胱經 3%
大腸經 3%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腎經
小腸經
心經
三焦經
膀胱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脅痛飲方劑中包含草荳蔻,主要原因有二:
- 行氣止痛: 草荳蔻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之效。脅痛多因氣滯血瘀所致,草荳蔻能溫中行氣,驅散寒邪,有助於緩解脅肋疼痛。
- 溫中和胃: 脅痛亦可因脾胃虛寒、寒邪凝滯所致。草荳蔻能溫中散寒,健脾和胃,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進而緩解脅痛。
綜上所述,草荳蔻在脅痛飲中能發揮行氣止痛、溫中和胃的功效,對於治療因氣滯血瘀或脾胃虛寒導致的脅痛具有重要作用。
脅痛飲中包含枳殼,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 疏肝理氣:枳殼味苦辛,性寒,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化積的功效。脅痛多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枳殼能疏肝理氣,使氣機通暢,從而緩解脅痛。
- 降逆止痛:枳殼有降氣止逆的作用,可以緩解因氣逆上衝所致的胸脅疼痛。此外,枳殼還能促進消化,減少胃腸積滯,進一步緩解脅痛。
脅痛飲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止痛: 赤芍味苦、微寒,歸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痛之效。脅痛多因氣滯血瘀所致,赤芍能有效疏通經絡、化解瘀血,從而緩解疼痛。
- 清熱解毒: 赤芍亦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清肝熱,對於因肝熱所致的脅痛,也有一定療效。
總之,赤芍在脅痛飲中,既能活血止痛,又能清熱解毒,是治療脅痛的常用藥材。
脅痛飲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理氣止痛:砂仁性溫,味辛,歸脾、胃經。其辛香之氣可行氣止痛,能有效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脅痛,尤其是寒凝氣滯所致的胸脇疼痛。
- 健脾和胃:砂仁具健脾和胃之效,能增進脾胃運化功能,使氣血運行順暢,從而有助於緩解因脾胃虛弱引起的脅痛。
總而言之,砂仁在脅痛飲中發揮理氣止痛和健脾和胃的雙重作用,能有效緩解因氣滯血瘀、寒凝氣滯或脾胃虛弱引起的脅痛,是治療脅痛的重要藥材。
脅痛飲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香附味辛、苦,性溫,具有行氣解鬱、止痛消脹的功效。脅痛多因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所致,香附可疏肝解鬱,使氣血運行通暢,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調和脾胃,助消化: 香附亦可健脾和胃,促進消化吸收。脅痛常伴有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等症狀,香附可調和脾胃,改善消化功能,從而緩解脅痛。
脅痛飲中加入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行氣止痛:烏藥性溫,味辛,歸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之功效。脅痛常由肝氣鬱結、氣血瘀滯所致,烏藥能疏肝理氣,活血化瘀,緩解脅肋疼痛。
- 溫陽散寒:脅痛亦可因寒邪侵襲、陽氣不足而致。烏藥性溫,能溫陽散寒,驅除寒邪,改善陽虛體質,從而緩解疼痛症狀。
因此,脅痛飲中加入烏藥,可有效緩解脅痛症狀,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藥性相輔相成,達到最佳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脅痛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脅痛」,即側胸部(肋骨區域)的疼痛。中醫理論中,脅痛多與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或脾胃失調相關,尤其在情志不暢、飲食失節後易發作。本方以行氣活血、疏肝解鬱為主,適用于因氣機不暢、肝胃不和引起的脅肋脹痛。
二、組成分析與邏輯推理
香附子、烏藥
- 香附爲「氣病之總司」,專疏肝解鬱、理氣止痛,針對肝鬱氣滯所致的脅痛。
- 烏藥行氣散寒,善走下焦,與香附協同,一升一降,調暢全身氣機。
枳殼、砂仁、草豆蔻(炒)
- 枳殼寬胸下氣,破滯消痞,與香附配伍可疏通脅肋氣滯。
- 砂仁、草豆蔻(炒)溫中化濕,醒脾和胃,解決氣滯伴隨的脾胃濕阻問題,間接緩解肝鬱乘脾的腹脹。
赤芍藥
- 赤芍活血散瘀、清肝止痛,防氣滯日久成瘀,輔助改善脅肋刺痛或局部血行不暢。
三、治療原理
此方以「行氣為主,兼顧活血和中」爲核心:
- 氣機調暢:香附、烏藥、枳殼疏肝理氣,解鬱止痛。
- 脾胃兼顧:砂仁、草豆蔻健脾化濕,防肝氣犯胃。
- 血分調理:赤芍化瘀,防止氣滯血瘀轉爲久痛。
全方結構簡潔,針對「肝鬱氣滯→脅痛」的病機,通過氣血同治、肝脾同調,恢復脅肋部位氣血流通,從而緩解疼痛。
傳統服藥法
草豆蔻(炒)、枳殼(炒)、赤芍藥、砂仁、香附子、烏藥各等分。
上用水2鐘,煎至1鐘。溫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脅痛飲, 出處:《攝生眾妙方》卷七。 組成:草豆蔻(炒)、枳殼(炒)、赤芍藥、砂仁、香附子、烏藥各等分。 主治:脅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