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草油

砂草油

SHA CAO YOU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8

熱/寒比例

偏熱 (1.88)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肺經 25%
脾經 25%
肝經 12%
心經 12%
胃經
肺經
脾經
肝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砂草油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由砂草及其他成分組成。其中的硇砂(或稱硝砂)是其關鍵成分之一。硇砂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能有效緩解某些疾病引發的炎症。由於硇砂本身含有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對於促進血液循環和改善新陳代謝也具有一定的幫助。

在砂草油的製作中,選用硇砂作為組成成分,主要是因其能夠增強整體的療效。硇砂的特殊化學性質,使其能夠和砂草中的有效成分 synergistically 產生聯合作用,增強了方劑的功效。此外,硇砂的使用還能改善方劑的口感和使用方便性,讓患者更易於接受和服用。

總之,硇砂的加入使砂草油的療效更加全面,是方劑組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砂草油方劑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解毒、緩和藥物毒性等作用。砂草油中可能含有某些性烈或毒性較強的藥材,加入甘草可以中和其烈性,使其藥效更平和,減少副作用。
  2. 增強療效: 甘草與某些藥材配伍,可以增強其藥效。例如,甘草與黃芪配伍,可以增強補氣作用;與麻黃配伍,可以緩解麻黃的發汗作用。砂草油中可能含有與甘草配伍,可以增強藥效的藥材,因此加入甘草可以提升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砂草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為「人食毒物,及患一切惡瘡」。其核心在於解毒消瘡:

  1. 食毒物:指誤食或中飲食之毒,可能包含腐敗食物、蕈毒、蟲毒等範疇。方中以內服香油直接催吐或中和毒性,搭配硇砂蝕瘡攻毒、甘草緩急護正,屬急救解毒之法。
  2. 一切惡瘡:泛指頑固性瘡瘍,如癰疽潰爛、疔毒惡腫等。外用時,油劑可潤膚生肌,硇砂腐蝕瘡面壞肉,甘草消炎斂瘡,共成「去腐生新」之效。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硇砂(氯化銨礦物)

    • 性味鹹苦辛溫,有毒,古代視為「蝕瘡去腐」要藥。其化學成分可局部刺激組織,促使瘡毒膿液排出;內服少量能催吐導泄,驅除消化道毒物。
    • 推測機理:腐蝕性作用破壞瘡面壞死組織(如現代藥理中的「蛋白質變性」),同時激活局部免疫反應。
  2. 甘草

    • 性甘平,為「解百藥毒」之首選。所含甘草甜素可吸附毒素,降低硇砂毒性;其抗炎成分(如黃酮類)能抑制瘡瘍紅腫熱痛。
    • 推測機理:中和過度免疫反應,保護黏膜(如消化道或瘡周組織),減少硇砂的刺激性損傷。
  3. 真香油(麻油)

    • 作為溶媒,萃取兩藥有效成分(如硇砂的部分可溶性鹽類、甘草脂溶性成分),並延緩硇砂釋放速度,降低突發毒性。
    • 油性基質能形成保護膜(外敷時隔絕刺激,內服時包裹毒物),兼具潤燥生肌之效。

【配伍思維】
此方為「毒-緩-調」結構:

  • 峻烈攻毒(硇砂)搭配護正緩衝(甘草),佐以載藥調和(香油),形成「去毒不傷正」的配伍邏輯。
  • 古代可能應用於:
    • 急性中毒時,少量內服誘發嘔吐(類似現代催吐療法);
    • 慢性瘡瘍時,外塗以促進膿腐脫落(類似化學清創)。

(分析立足於古籍記載與傳統藥性理論,未涉及現代臨床驗證。)

傳統服藥法


硇砂4兩,甘草4兩。
用真香油一斤,於瓷瓶內浸藥。
遇患,急令患人服油1小盞。浸久尤佳。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砂草油, 出處:《瑞竹堂方》卷五。 組成:硇砂4兩,甘草4兩。 主治:人食毒物,及患一切惡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