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地丹

兩地丹

LIANG DI D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4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肺經 29%
心經 17%
腎經 12%
大腸經 12%
肝經
肺經
心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兩地丹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性寒,味甘,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兩地丹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生地黃可清熱涼血,降低血液黏稠度,減少出血。
  2. 滋陰潤燥: 生地黃可滋陰潤燥,緩解熱毒對身體的損傷。兩地丹中常加入其他燥熱之品,如黃連、黃芩等,生地黃可起到平衡藥性、滋陰潤燥的作用,防止藥物過於燥烈。

兩地丹方劑中包含地榆,主要原因有二:

  1.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之效。兩地丹主要用於治療血熱妄行所致的各種出血症,如吐血、衄血、尿血等。地榆可以清熱涼血,止血止痛,對於治療這些症狀有顯著作用。
  2. 收斂止瀉: 地榆還具有一定的收斂止瀉作用,能緩解腸道炎症,抑制腸蠕動,減少腹瀉。兩地丹中常配伍其他具有止瀉功效的藥物,如白芍、黃芩等,共同發揮止瀉作用,達到治療腸道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兩地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便血與溺血」,即現代所稱之大便帶血(如痔瘡出血、腸風下血)與小便帶血(如膀胱濕熱、腎陰虧損所致之血尿)。古代醫家認為,此二證多與血熱妄行或陰虛內熱有關,血不歸經則外溢,遂見下焦出血。該方藥簡力專,針對血分熱證而設。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性味與歸經

    • 生地黃(一兩):性甘寒,歸心、肝、腎經,具清熱涼血、養陰生津之效。其重用量為君藥,直入血分,既能清解熱邪,又能滋陰固本,從源頭減少陰虛火旺迫血妄行之弊。
    • 地榆(三錢):性苦酸微寒,歸肝、大腸經,專長涼血止血,尤善治下焦血熱出血(如腸風、血痢、崩漏)。此為臣藥,輔助生地強化止血功效,並引藥下行,針對便血、溺血之病位。
  2. 配伍邏輯

    • 滋陰與涼血並行:生地養陰以治本,地榆涼血以治標,二者協同,既清熱止血,又防苦寒傷陰之弊。
    • 上下出血同治:雖便血多屬大腸、溺血多責膀胱,然二者皆與「血熱下迫」相關。生地涼血作用廣泛,地榆擅長下焦,合而能覆蓋不同病位之出血。
  3. 治療原理推演

    • 血熱證機轉:熱邪灼傷脈絡,或陰虛內熱擾動血行,導致血溢脈外。此方以寒制熱,生地清解血分伏火,地榆收澀止血,標本兼顧。
    • 適應證延伸:除原書所載便血、溺血外,若見血色鮮紅、口乾舌燥、脈細數等陰虛血熱表現者(如婦女崩漏、皮膚紫癜),亦可辨證加減運用。

總結:兩地丹以「清熱涼血、滋陰止血」為核心,透過生地與地榆的配伍,展現中醫「異病同治」與「標本兼顧」的思維,尤其適合陰虛血熱型之下焦出血證。

傳統服藥法


生地1兩,地榆3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腎絲球腎炎血尿大便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兩地丹, 出處:《石室秘錄》卷一。 組成:生地1兩,地榆3錢。 主治:便血與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