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針散
QIAN ZH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17)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千針散中含有地榆,主要原因如下:
- 涼血止血: 地榆性寒,味苦澀,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消腫生肌之效。千針散多用於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地榆的涼血止血作用能有效控制出血,並促進傷口癒合。
- 清熱解毒: 地榆亦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熱毒,減輕感染。千針散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作用,以達到更佳的療效。
總之,地榆在千針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其涼血止血、清熱解毒之效,有助於治療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症。
千針散中加入防風,主要是利用其祛風解表的功效。防風性味辛溫,入肺、膀胱經,具有散風止痛、解表止汗的功效。
千針散以疏風清熱、止痛解毒為主要功效,而防風的加入可以有效地散發表邪、解除風寒濕邪的侵襲,同時也能緩解疼痛,進一步增強方劑的療效。此外,防風還能止汗,對於因風寒溼邪侵襲導致的汗出不止也有幫助。
千針散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原因在於其 涼血止血 及 滋陰清熱 的功效。
生地黃味甘性寒,入心、肝、腎經。其涼血止血之效,可有效治療因熱毒熾盛而導致的出血症狀。此外,生地黃滋陰清熱,能緩解因熱邪內蘊而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等症狀。
因此,千針散中加入生地黃,既能有效止血,又能清熱解毒,對於熱毒熾盛所致的出血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劑[千針散]的組成中包含硼砂,是因為硼砂具有強效的解毒和消腫作用。硼砂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發炎等問題。其主要作用在於中和體內的熱毒,促進排毒功能,對於治療由熱毒引起的疾病具有顯著效果。然而,硼砂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避免引發副作用。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主治功效
千針散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千針散主要用於治療「傷寒後下血,及瘡子後下血。」,也就是傷寒病後期出現的便血症狀,以及瘡疹病後期的便血症狀。
治療原理分析:
從提供的資料中可得知,千針散的組成包含地榆、防風、生地黃和硼砂。各個藥材的功效如下:
- 地榆: 性味苦、酸、澀,微寒。歸肝、肺、腎、大腸經。主要功效為收斂止血、涼血消腫,是治療各種出血症的要藥,特別是下焦血熱出血,例如便血、痔血等。在此方劑中,地榆應為主要藥物,針對「下血」的症狀。
- 防風: 性味辛、甘,微溫。歸膀胱、肝、脾經。主要功效為解表發汗、祛風通絡,常用於外感風寒表證、風濕痹痛等。在此方劑中,防風可能協助驅散外邪,對於「傷寒後」的病機有所幫助。
- 生地黃: 性味甘、苦,寒。歸心、肝、腎經。主要功效為滋陰養血、潤燥滑腸,常用於陰虛內熱、血虛萎黃、腸燥便秘等。在此方劑中,生地黃主要滋陰養血,可改善出血導致的血虛症狀,並可能通過潤腸通便,以輔助止血。
- 硼砂: 性味甘、鹹,涼。歸肺、胃經。主要功效為清熱解毒、殺菌消毒,常用於外治各種瘡瘍、咽喉腫痛等。在此方劑中,硼砂應該主要針對「瘡子後下血」的情況,起到清熱解毒、防止感染的作用。
綜合來看,千針散的治療原理可以理解為:
- 以地榆為主,發揮其強大的收斂止血、涼血消腫作用,直接針對「下血」的症狀。
- 配合防風解表祛邪,調整機體狀態,特別是針對傷寒後期可能殘留的餘邪。
- 以生地黃滋陰養血、潤腸通便,改善出血導致的血虛,並輔助止血。
- 硼砂則針對「瘡子後下血」的情況,發揮清熱解毒、殺菌消毒的作用,防止感染加重病情。
整體而言,千針散的組方針對「傷寒後下血」和「瘡子後下血」的病機,寒熱並用,標本兼顧,既能止血,又能兼顧病因和病後調理,是一個較為全面的方劑。
但是,以上分析僅基於所提供的有限資料,具體應用還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辨證論治。此外,古文資料中並未明確記載千針散的完整組成和劑量,因此需要更多資訊才能更準確地評估其療效和安全性。
傳統服藥法
千針草半兩,地榆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定粉(炒)半兩,硼砂2錢。
上為散。
每服1錢匕,空心、食前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千針散具有涼血止血的作用,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月經期間的女性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千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 組成:刺薊1分,木賊1分,白面1錢。 主治:鼻衄不止。
千針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六。 組成:千針草半兩,地榆半兩,防風(去叉)半兩,生乾地黃(焙)半兩,定粉(炒)半兩,硼砂2錢。 主治:傷寒後下血,及瘡子後下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