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聖飲中包含梔子,主要是由於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的功效。
梔子性寒,味苦,入心、肺、三焦經,能清熱瀉火,主治熱病煩躁、心煩不寐、口乾舌燥、咽喉腫痛、尿赤便祕等症。七聖飲為清熱解毒之劑,用於治療熱毒熾盛、心煩神昏、舌苔黃膩、口渴便祕等症,因此加入梔子,以增強其清熱瀉火、涼血解毒之效,達到解毒消炎、清熱利濕之目的。
七聖飲方中包含冬葵子,主要基於其清熱利濕、滑腸通便的功效。
冬葵子性寒,味甘,入膀胱、腎經,具有清熱利濕、滑腸通便的作用。其可有效治療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小便不利、大便祕結等症狀。七聖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蘊結、濕熱下注所致的癃閉、淋痛、小便不利、大便祕結等症。因此,冬葵子加入七聖飲,可起到清熱利濕、滑腸通便的作用,協同其他藥物共同治療疾病。
七聖飲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消食止痛之功效。七聖飲主治胃痛、腹痛、脹滿,青皮可疏肝理氣,促進胃腸蠕動,緩解氣滯所致的疼痛和脹滿。
2. 理氣降逆: 青皮能理氣降逆,對於胃氣上逆、呃逆等症狀也有緩解作用。七聖飲中常與其他具有降逆功效的藥物配合使用,如半夏、陳皮等,共同達到降逆止嘔的目的。
中藥方劑[七聖飲]的組成中,包含[黃柏],因為黃柏具有強效的清熱燥濕作用。黃柏能夠有效清除體內的濕熱,改善由濕熱引起的症狀,如腹瀉、皮膚癢等。其具有清熱燥濕的功能,有助於促進體內的排毒,對於改善由濕熱引起的健康問題具有顯著效果。使用時需根據實際情況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七聖飲方中包含豬苓,主要基於其利水滲濕之效,用於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諸般病症。
豬苓味甘淡,性平,歸脾、腎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除濕之功,能通利水道,使濕邪從小便排出。七聖飲主治濕熱蘊結,症見發熱、口渴、尿赤、小便不利、腹痛、泄瀉等。豬苓在方中與茯苓、澤瀉等藥材相伍,共同起到利水滲濕、清熱解毒的作用,使濕熱之邪得以消散,症狀得以緩解。
七聖飲中包含赤茯苓,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健脾化濕:赤茯苓性平味甘,入脾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效。七聖飲主治濕熱內蘊,脾胃失和所致的諸症,赤茯苓能健脾燥濕,使脾胃運化正常,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 清熱解毒:赤茯苓兼具清熱解毒之功,能清熱降火,解毒消腫。七聖飲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共同發揮作用,以消除濕熱,改善患者症狀。
七聖飲方中包含大黃,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解毒:大黃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瀉熱解毒、通腑泄下的功效。七聖飲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腸胃積滯所致的疾病,大黃可清熱解毒,促進腸道蠕動,排除體內毒素。
- 通腑導滯:七聖飲方中常含有其他寒涼藥材,如黃連、黃芩等,容易導致腸胃寒涼、運行不暢。大黃可通便導滯,促進腸胃氣機運行,避免寒涼藥材損傷脾胃。
總之,大黃在七聖飲方中起到瀉熱解毒、通腑導滯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清熱解毒、通暢腑氣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七聖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疝氣遇熱即發,并痄腮腫退,忽患偏墜者」。
- 疝氣遇熱即發:指下腹或陰囊腫痛,因熱邪誘發,屬濕熱下注肝經之證,多見局部灼熱、脹痛,與肝氣鬱滯、濕熱蘊結相關。
- 痄腮腫退後忽患偏墜:痄腮(流行性腮腺炎)由熱毒引起,腫退後突發單側陰囊腫痛(偏墜),提示餘熱未清,循肝經下擾,或外邪引動內在濕熱。
綜合而言,此方針對肝經濕熱、氣滯火鬱之證,尤其熱邪觸發之疝痛或熱病後繼發之陰囊腫痛。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 山梔仁(2錢):苦寒清熱,瀉三焦火,利濕退黃,主清肝膽濕熱,直折熱邪上炎或下注之勢。
- 黃柏(1錢5分):苦寒沉降,清下焦濕熱,瀉腎火,協同梔子強化清熱燥濕之效,針對陰囊濕熱腫痛。
- 大黃(酒蒸,1錢5分):酒製後緩其瀉下,偏走血分,清熱化瘀,導濕熱從二便出,疏通鬱滯之熱毒。
- 冬葵子(2錢):滑利通竅,利尿通淋,導濕熱從小便出,緩解下焦脹滿。
- 赤茯苓(1錢5分):利濕健脾,偏走血分,清熱利水,與豬苓(1錢5分)相須為用,加強滲濕之功,分消濕熱。
- 青皮(2錢):辛溫破氣,疏肝破滯,調暢肝經氣機,解疝氣之氣結脹痛,雖性溫但配伍寒藥不致助熱。
- 燈心(30段):輕清利水,引熱下行,助諸藥導濕熱由小便出。
組方邏輯:
- 清熱為主:梔子、黃柏、大酒製大黃清泄肝經及下焦濕熱。
- 利濕為輔:冬葵子、赤茯苓、豬苓、燈心通利水道,使濕熱從小便而解。
- 行氣為佐:青皮疏肝破滯,防寒涼壅遏氣機,契合「疝氣多責之肝鬱」之理。
治療原理:
通過清利濕熱、疏泄肝氣、通導瘀滯,使熱邪得瀉、濕濁得利、氣機得暢,從而緩解濕熱下注之疝痛或偏墜。尤其針對熱象明顯(遇熱即發)、病位偏下(陰囊腫痛)者,體現「熱者寒之」「通因通用」之治法。
特殊配伍考量:
- 大黃酒蒸減其峻瀉,轉為清熱化瘀,避免過傷正氣。
- 青皮性溫反佐,防寒藥冰伏氣機,亦符合肝「體陰用陽」特性。
- 冬葵子滑利,與茯苓協同「開鬼門,潔淨府」,分消濕熱。
此方展現中醫「清熱不礙濕,利濕不助熱」的配伍思維,尤其適用於濕熱交蒸、氣滯與火鬱並存之證。
傳統服藥法
山梔仁2錢,冬葵子2錢,青皮2錢,黃柏1錢5分,豬苓1錢5分,赤茯苓1錢5分,大黃(酒蒸9次)1錢5分。
加燈心30段,水煎,食前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瀉下通便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聖飲, 出處:《玉案》卷五。 組成:山梔仁2錢,冬葵子2錢,青皮2錢,黃柏1錢5分,豬苓1錢5分,赤茯苓1錢5分,大黃(酒蒸9次)1錢5分。 主治:疝氣遇熱即發,並痄腮腫退,忽患偏墜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