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榆降血飲子

地榆降血飲子

DI YU JIANG XUE YIN ZI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衛生家寶産科備要》卷四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28

熱/寒比例

極寒 (0.04)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29%
胃經 16%
心經 16%
肝經 12%
腎經 12%
大腸經 12%
肺經
胃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榆降血飲子中包含地榆,主要是因為地榆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

地榆味苦澀,性寒,歸肝、脾經。其入血分,能清熱涼血、收斂止血,對於熱毒血熱所致的出血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此外,地榆還能消腫止痛,對於跌打損傷、瘡瘍腫痛等症狀亦有輔助作用。因此,地榆作為地榆降血飲子的主藥,能有效發揮其涼血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地榆降血飲子中加入麥門冬,主要考慮其以下兩點作用:

  1. 滋陰養血: 地榆性寒涼,善於涼血止血,但久服易傷陰。麥門冬味甘性寒,入心肺經,具滋陰生津、潤肺清心之效,可緩解地榆的寒涼之性,避免傷陰,並滋養因出血而損耗的陰血。
  2. 清熱解毒: 地榆降血飲子主治熱毒熾盛、血熱妄行之症,麥門冬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地榆清熱解毒,並防止血熱鬱久化燥,進一步損傷陰津。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此方劑「地榆降血飲子」傳統主治妊娠臨産時危重症候,具體表現為:

  1. 血出三日而子未下:産程過長且伴有異常出血,恐傷及氣血。
  2. 手足不收,昏瞀如醉:氣血嚴重耗損,陽氣外脫,導致肢體無力、神志昏沉,屬危象。

方劑組成與邏輯分析

核心配伍

  1. 蘇子降氣湯(基礎方)

    • 主效:降氣化痰、溫腎納氣(原治上實下虛之喘咳)。
    • 在此方作用
      • 降氣止血:通過降肺胃之氣,引上逆之氣下行,間接緩解氣逆導致的出血。
      • 溫通血脈:方中肉桂、當歸等溫藥可助血行,改善因寒凝或氣滯引起的産程不順。
  2. 地榆(1錢半)

    • 苦酸微寒,入肝、大腸經,為涼血止血要藥,尤擅治下部出血(如崩漏、便血)。
    • 配伍意義:針對産時出血過多,直折血熱以固衝任,防止進一步血脫。
  3. 麥門冬(10粒,去心)

    • 甘微寒,養陰清心,能潤肺胃、生津液。
    • 配伍意義
      • 制約肉桂、生薑之溫燥,防止耗陰。
      • 産時津血耗傷,麥冬可護陰液,助心神安定(治「昏瞀」)。
  4. 乳香(少許)

    • 活血止痛、消腫生肌,傳統用於氣血瘀滯之痛證。
    • 配伍意義
      • 少量佐入,取其「活血不傷正」之性,助產道氣血通暢,促進胎兒娩出。
      • 與地榆止血相反相成,防過度收澀致瘀。
  5. 生薑(2片)

    • 溫中止嘔,助蘇子降氣湯宣散寒邪,和胃氣以穩中焦。

治療原理推導

此方針對「産時氣血逆亂」之病機,其設計邏輯為:

  1. 降氣為先

    • 産時氣機壅滯(上實),氣逆則血隨之妄行。蘇子降氣湯降肺胃之氣,使氣順則血歸經,輔助止血(地榆)而不留瘀(乳香)。
  2. 止血兼活血

    • 「血出三日」需急止,故用地榆;但過度止血恐滯産道,故佐乳香輕量活血,呈「通澀並用」之法。
  3. 溫涼並調

    • 肉桂、生薑溫陽通脈,麥冬、地榆涼潤制衡,避免溫燥助熱或寒涼凝血,契合産時「陰血耗傷、陽氣浮越」之複雜病性。
  4. 神昏急救

    • 「昏瞀如醉」反映氣血暴脫、心神失養。麥冬養心陰,肉桂引火歸元,乳香少量醒神(古法認為芳香通竅),共奏回蘇之效。

總結

此方結合「降氣止血」「溫通護陰」雙向調節,既應急處理出血與神昏,又兼顧産道氣血運行,體現古人對産科危症「標本同治」的辨治智慧。

傳統服藥法


蘇子降氣湯1帖加地榆1錢半(洗淨),麥門冬10粒(去心)。
只作1服。用水1盞半,加生薑2片,煎7分,去滓,入乳香少許(透明者),溶開溫服。不能自飲者,扶起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四肢麻痺癱瘓

相同名稱方劑


地榆降血飲子, 出處:《衛生家寶産科備要》卷四。 組成:蘇子降氣湯1帖加地榆1錢半(洗淨),麥門冬10粒(去心)。 主治:妊娠足月臨産之時,血出三日而子未下,手足不收,昏瞀如醉,不省人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