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杏煎

山杏煎

SHAN XING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4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2.4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大腸經 22%
肝經 11%
胃經 11%
腎經 11%
肺經 10%
心經 10%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肺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山杏煎方劑中包含杏仁,主要由於杏仁具備以下兩大功效:

一、潤肺止咳:杏仁性味甘苦,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的功效。對於肺燥咳嗽、乾咳少痰等症狀,杏仁能起到潤肺生津、化痰止咳的作用。

二、降氣平喘:杏仁還能降氣平喘,對於氣喘、痰多、胸悶等症狀,杏仁能起到宣肺降氣、化痰平喘的功效。

因此,山杏煎方劑中加入杏仁,旨在利用其潤肺止咳、降氣平喘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效果。

山杏煎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止嘔止瀉: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瀉的功效。山杏煎多用於寒邪犯胃、脾胃虛寒所致的嘔吐腹瀉、脘腹冷痛等症,吳茱萸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緩解嘔吐腹瀉。
  2. 配合山杏,增強療效:山杏性平,入肺、脾經,具有潤肺止咳、生津止渴的功效。吳茱萸與山杏相配,既可溫中散寒,又可潤肺止咳,協同作用,增強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山杏煎(山杏丸)傳統功效分析

一、古代主治與症狀解析
此方主治「心氣痛,悶亂」,此處「心氣痛」非現代西醫心臟疾病,而屬中醫「胸痹」「胃脘痛」範疇,多因氣滯、寒凝或痰瘀阻絡所致。症狀特點為:

  • 疼痛性質:胸膈或胃脘部脹悶刺痛,時發時止。
  • 伴隨症狀:可能兼見噯氣、呃逆、手足不溫,遇寒加重。
  • 病機推測:結合用藥,推斷病因為寒邪凝滯、氣機不暢,或痰瘀交阻引發悶痛。

二、藥物組成與方義

  1. 山杏仁(炒製)

    • 性味歸經:苦溫,入肺、大腸經。炒後減其苦泄之性,增溫通之效。
    • 作用
      • 宣降肺氣:肺主一身之氣,杏仁宣暢氣機,可解胸膈痞滿。
      • 潤燥化痰:炒製後兼能化痰濁,適合痰氣互結之痛。
      • 通絡止痛:古籍載杏仁能「散結滯」,與吳茱萸協同溫通經脈。
  2. 吳茱萸(湯洗炒製)

    • 性味歸經:辛苦大熱,入肝、脾、胃、腎經。
    • 作用
      • 溫散寒邪:直中肝胃之寒,散凝止痛。
      • 疏肝下氣:降逆止嘔,解氣機上逆之悶亂。
      • 活血通脈:其辛散之性可助杏仁行氣活血,通絡開痹。

三、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對配伍

    • 溫通並行:吳茱萸大熱散寒,杏仁溫潤行氣,共奏散寒、通滯、止痛之效。
    • 剛柔相濟:吳茱萸燥烈配杏仁潤降,既可防辛燥傷津,又增強化痰寬胸之力。
  2. 劑型設計

    • 丸劑緩釋:以溫酒或熱湯送服,助藥力溫行經絡,適合寒邪凝滯、反覆發作之痛證。
  3. 病機對應

    • 寒凝氣滯:吳茱萸溫散寒邪,杏仁行氣開鬱。
    • 痰瘀阻絡:杏仁化痰,炒後兼具輕度活血之效,吳茱萸助血行。

四、推衍應用場景
此方雖簡,但針對「寒痛」「氣亂」之證,可能用於:

  • 寒邪犯胃之胃脘冷痛。
  • 情志鬱結兼受寒後的胸膈悶痛。
  • 陰雨寒冷誘發的胸痹輕證(需排除真心痛)。

結語
山杏丸以溫通為核心,藥簡力專,體現中醫「辛開苦降」與「溫行氣血」的治痛思路,適用於寒、氣、痰交阻之悶痛。現代應用可參考其病機,調整劑型與配伍比例。

傳統服藥法


山杏仁(炒令香熟,去皮尖雙仁)2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為末)12錢。
上為末,丸如彈子大。
發時每服1丸,溫 酒化下;如不飲酒,即用熱湯。
本方方名,據劑型當作「山杏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山杏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五十五。 組成:山杏仁(炒令香熟,去皮尖雙仁)2兩,吳茱萸(湯洗,焙乾,炒,爲末)12錢。 主治:心氣痛,悶亂。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