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軍丸

三軍丸

SAN JU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0.31)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2%
肝經 22%
脾經 14%
腎經 7%
胃經 6%
大腸經 6%
心包經 6%
小腸經 6%
三焦經 6%
心經
肝經
脾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軍丸方中含有大黃,其主要原因有二:

  1. 瀉熱通便:大黃性寒,味苦,具有瀉熱通便、清熱解毒之效。三軍丸主要用於治療熱結便祕、腸燥便祕等症,大黃可有效清除腸道積熱,促進腸蠕動,達到通便的效果。
  2. 活血化瘀:大黃亦有活血化瘀之效,可改善血液循環,解除瘀血阻滯,有助於治療因熱毒瘀滯導致的便祕。

因此,大黃在三軍丸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既能瀉熱通便,又能活血化瘀,有助於緩解便祕症狀。

三軍丸中包含血竭,主要原因有二:

一、 活血化瘀,止痛止血:血竭性味苦、甘、溫,入心、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止血之效。三軍丸主治跌打損傷、瘀血腫痛、骨折筋傷等症,血竭能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緩解疼痛,並加速傷口癒合。

二、 補益氣血,強筋壯骨:血竭亦有補益氣血、強筋壯骨的作用。三軍丸中常配合其他補益藥物,血竭的加入,可增強補益效果,有助於傷後恢復。

因此,血竭在三軍丸中扮演重要角色,其活血化瘀、止痛止血,以及補益氣血、強筋壯骨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跌打損傷等症狀,促進傷患康復。

三軍丸中包含沒藥,主要原因如下: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三軍丸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瘀腫,而沒藥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血流,加速淤血消散,並減輕疼痛。
  2. 收斂生肌,促進癒合:沒藥亦具有收斂生肌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組織修復。三軍丸中加入沒藥,可促進骨折部位癒合,防止感染,有助於傷口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軍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32-33歲,氣血盛實,熱結血閉,臍腹疼痛,手不可近者」,關鍵病機為「熱瘀互結」。此年齡段婦人氣血充盛,若情志鬱熱或外邪化熱,熱邪灼傷血分,導致血液凝滯成瘀,瘀熱阻塞胞宮,故見經閉、臍腹劇痛拒按。此屬實證、熱證,非虛寒所致,故以通泄瘀熱為治則。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核心

  • 大黃(酒浸,九蒸九曬)
    • 為君藥,主瀉熱逐瘀。經酒製後,其寒性稍緩而活血力增,九蒸九曬進一步減其峻烈之性,專攻「瘀熱」。
    • 《本草綱目》謂其能「下瘀血血閉」,此處取其通經瀉熱之功,非單純瀉下。
  • 血竭
    • 為臣藥,專入血分,散瘀止痛,《唐本草》載其「主打傷折損,一切疼痛」,配合大黃增強破血逐瘀之效。
  • 沒藥(去油)
    • 同為臣藥,去油後減其滋膩,加強活血散結之力,《開寶本草》言其「破血止痛」,與血竭協同化解經脈瘀阻。

2. 丸劑與送服湯劑設計

  • 丸劑緩攻:水丸劑型使藥力漸釋,避免大黃峻瀉傷正,符合「瘀血宜緩消」之理。
  • 四物湯送服
    • 以熟地、當歸、白芍、川芎(即四物湯)煎湯送服,看似補血,實為「寓補於攻」:
      • 熟地、白芍滋陰柔肝,防化瘀傷陰;
      • 當歸、川芎助血行,引藥入血分,兼防瘀去新生之血滯。
    • 此設計確保「瀉瘀不耗血,通經不傷正」。

3. 療效機轉

  • 大黃瀉熱開結,血竭、沒藥直散經脈之瘀,三藥合力「以通為用」,破除熱瘀交結之勢。
  • 瘀熱從大便而解(「大便利1-2次」),胞宮血絡通暢,則經閉自通、腹痛自止,符合「不通則痛,通則不痛」原則。

總結

三軍丸為「通瘀瀉熱」之峻劑,其組成以大黃主導瀉熱逐瘀,血竭、沒藥助攻化瘀止痛,佐以四物湯送服調和血分,體現「瀉中寓養,攻不忘和」的中醫治法精髓,專治氣血充實者之熱結血閉重症。

傳統服藥法


大黃(酒浸,九蒸九曬)4兩,血竭(研)5錢,沒藥5錢(去油)。
蕩滌瘀穢。
上為末,水為丸。
每服70-80丸,以熟地、白芍、當歸、川芎各1錢煎湯送下。候大便利1-2次,經脈自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三軍丸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三軍丸, 出處:《竹林女科》卷一。 組成:大黃(酒浸,9蒸9曬)4兩,血竭(研)5錢,沒藥5錢(去油)。 主治:蕩滌瘀穢。主治:婦人32-33歲,氣血盛實,熱結血閉,臍腹疼痛,手不可近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