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明目止痛丸中加入血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改善眼部瘀血積滯,緩解因血瘀引起的疼痛。
- 促進眼部血液循環:血竭能促進眼部血液循環,改善眼部營養供應,有助於減輕眼部疲勞,緩解眼部疼痛。
因此,明目止痛丸中加入血竭,可以有效改善眼部瘀血、疼痛等症狀,達到明目止痛的目的。
明目止痛丸中加入大黃,主要基於其清熱瀉火、涼血止痛的功效。
大黃味苦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涼血止痛、清心瀉火等功效。對於因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頭痛頭暈等症狀,大黃可通過清熱瀉火,涼血止痛,達到明目止痛的效果。
此外,大黃還能促進腸胃蠕動,排除體內毒素,對於因熱毒積聚、肝火上炎引起的目疾,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明目止痛丸中包含芒硝,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消腫止痛:芒硝味苦鹹寒,入肝、胃、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等症狀,芒硝能有效清熱瀉火,消退炎症,緩解疼痛。
- 引藥下行:芒硝質地滑利,能引導藥物下行,並促進藥力滲透至病竈部位,加強藥效。在明目止痛丸中,芒硝能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眼部,更有效地治療眼部疾病。
明目止痛丸中加入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肝明目:石決明味甘鹹,性寒,入肝經,具有清肝火、降肝陽、明目退翳之效。對於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石決明能有效改善。
- 鎮痛止癢:石決明還具有鎮痛止癢之功,可緩解眼部疼痛、瘙癢等不適。
因此,明目止痛丸中加入石決明,可起到清肝明目、鎮痛止癢的功效,對於治療眼部疾病具有良好作用。
明目止痛丸中包含沒藥,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 沒藥性溫,味苦,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眼部疼痛常因血瘀不通所致,沒藥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減輕疼痛。
- 消腫止痛: 沒藥亦能消腫止痛,對於因外傷、炎症引起的疼痛腫脹有良好療效。眼部外傷或炎症也可能造成疼痛,沒藥可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
因此,明目止痛丸中加入沒藥,旨在通過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達到明目止痛的效果。
明目止痛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清熱涼血,活血止痛: 赤芍性寒,味苦酸,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止痛的功效。對於因肝火上炎、血瘀凝滯導致的目赤腫痛、頭痛眼脹等症狀,赤芍能有效緩解。
- 配合其他藥材,發揮協同作用: 赤芍與其他藥材如川芎、菊花等搭配,能夠更好地發揮其清熱解毒、疏風散熱、活血止痛的功效,協同作用,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明目止痛丸]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治「肝旺血熱」引發的眼疾,具體症狀包括:
- 二目紅赤:肝火上炎,血熱循經上攻目絡,導致白睛及眼瞼充血發紅。
- 血灌瞳仁:肝火熾盛,迫血妄行,血溢絡外,瘀滯於瞳孔內或前房。
- 胬肉遮睛:肝經風熱瘀血久蘊,結聚成胬肉攀睛。
- 撞傷疼痛:外力損傷眼部,氣滯血瘀而腫痛。
整體病機為「肝火亢盛、血熱瘀阻」,治療重點在 清肝瀉火、涼血化瘀、明目止痛,屬「瀉肝破血」之峻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君藥:清瀉肝火,涼血破瘀
- 大黃(214兩):瀉肝胃實火,通腑泄熱,導火下行;兼能活血化瘀,治血熱妄行。
- 芒消(150兩):輔大黃瀉火通便,軟堅散結,化水泛丸助藥力迅達病所。
2. 臣藥:活血散瘀,止痛退翳
- 血竭(48兩):專入血分,散瘀定痛,治血灌瞳仁及撞傷瘀滯。
- 沒藥(炙,64兩):活血止痛,與血竭協同化解目絡瘀血,緩解胬肉及撞傷之痛。
- 赤芍(64兩):涼血散瘀,清肝明目,抑制肝火灼絡所致紅赤。
3. 佐藥:平肝潛陽,明目退障
- 石決明(150兩):重鎮潛陽,清肝明目,專治肝火上衝之目赤翳障,平抑肝旺之本。
4. 使藥:引藥與賦形
- 滑石為衣:利濕清熱,助藥下行;另為丸衣使藥粒光滑易服。
方劑配伍特點
- 瀉火與化瘀並重:大黃、芒消瀉火通腑治標;血竭、沒藥活血治瘀,標本兼顧。
- 重鎮與清降同用:石決明鎮肝潛陽,防肝火再亢;赤芍涼血,防瘀熱互結。
- 攻伐力猛:全方偏峻,適合肝火血熱實證,藉瀉下、散瘀、鎮潛三途徑直折火勢。
治療原理
- 清肝火:大黃、芒消釜底抽薪,使火從大便出。
- 化瘀滯:血竭、沒藥、赤芍疏通目中瘀血,改善充血與疼痛。
- 平肝明目:石決明潛降肝陽,從根本調控肝旺病機。
此方體現中醫「上病下治」思維,通過瀉下活血,使目中火瘀得消,疼痛自止。
傳統服藥法
血竭48兩,大黃214兩,芒消150兩(化水),石決明150兩,沒藥(炙)64兩,赤芍64兩。
清肝瀉火,明目止痛。
上為細末,用方內芒消開水溶化,泛為小丸。
每16兩丸藥用滑石細粉4兩為衣,闖亮。每服2錢5分,1日2次,溫開水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明目止痛丸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出血性疾病患者慎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