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止疼丹中加入大黃,其主要原因如下:
- 瀉熱通便: 大黃性寒,味苦,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熱通便之效。對於因熱毒壅滯、腸道不通而引起的疼痛,大黃可清熱瀉火,通利大便,緩解疼痛。
- 活血化瘀: 大黃還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有助於止痛。
因此,止疼丹中加入大黃,可通過瀉熱通便、活血化瘀的作用,達到止痛的目的。
止疼丹中添加芒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瀉火止痛:芒硝味苦鹹,性寒,入肝、胃、大腸經,具有瀉火、通便、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熱毒蘊結、血瘀阻滯導致的疼痛,芒硝可以清熱解毒、活血化瘀,從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 引藥下行:芒硝性質滑利,能引導藥物下行,加速藥效發揮。止疼丹中其他藥物可能存在難以到達病竈的情況,芒硝的存在可以幫助其他藥物快速到達患處,發揮最大療效。
止疼丹方劑中加入血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性:
1.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 血竭性味甘、苦、溫,入心、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供血,並消散瘀血,達到止痛的效果。
2. 促進傷口癒合: 血竭還有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能加速傷口組織再生,減少疼痛感,有助於快速康復。
因此,止疼丹方劑中加入血竭,有助於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達到止痛的效果。
止疼丹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兩方面的藥理作用:
一、消腫止痛:沒藥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從而緩解疼痛和腫脹。
二、抗炎作用:現代研究表明,沒藥含有多種活性成分,具有抗炎作用。它能抑制炎症介質的釋放,減輕炎症反應,進而達到止痛的效果。
因此,止疼丹中加入沒藥,可以發揮其消腫止痛、抗炎的作用,起到緩解疼痛、促進傷口癒合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止疼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急性結膜炎」,症見眼睛突然紅腫赤痛、熱淚不斷、畏光羞明、酸澀難忍等。傳統中醫認為,此類眼疾多因風熱外襲、肝火上炎,或氣血壅滯、熱毒內蘊所致,屬實熱證範疇,故治以瀉火解毒、活血散瘀、消腫止痛為法。
組成與方義分析
大黃(5錢)
- 功效:瀉熱通腑、涼血解毒、破瘀消腫。
- 作用:通過瀉下攻積,導熱毒從腸道排出,以「釜底抽薪」之法間接清解上焦(眼部)火熱之邪,兼能活血化瘀,緩解眼部充血腫痛。
芒消(芒硝,3錢)
- 功效:軟堅瀉下、清熱散結。
- 作用:協同大黃增強瀉熱通便之效,使體內熱毒從下而解;其鹹寒之性亦能軟堅散結,有助消退眼部紅腫硬結。
血竭(5分)
- 功效:散瘀定痛、止血生肌。
- 作用:針對眼部氣血壅滯所致疼痛,能活血行瘀以通絡止痛,兼防熱傷血絡之出血。
沒藥(1錢半)
- 功效:活血止痛、消腫生肌。
- 作用:與血竭相配,增強化瘀止痛之效,改善局部氣血運行,緩解眼瞼腫痛及酸澀感。
加減:田三七(3分,疼痛劇烈時用)
- 功效:化瘀止血、消腫定痛。
- 作用:針對瘀熱阻絡之劇痛,以其強效活血之力,迅速通絡止痛。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瀉下通腑以清上熱(大黃、芒硝):
- 遵循「病在上取之下」的原則,通過瀉下通便,引導眼部火熱之邪下行,從根本上減輕充血腫痛。
活血散瘀以通絡止痛(血竭、沒藥、田三七):
- 急性結膜炎的紅腫疼痛與氣血壅滯密切相關,此類藥物能改善局部微循環,消散瘀血,直接緩解症狀。
標本兼顧:
- 治本:大黃、芒硝清瀉內熱,切斷病因。
- 治標:血竭、沒藥等迅速止痛消腫,對症處理。
適用證型推論
此方適合實熱夾瘀型眼疾,臨床特徵為:
- 突發性目赤腫痛、熱淚如湯、結膜充血明顯;
- 伴隨便秘、舌紅苔黃、脈數等裡熱證候;
- 若疼痛劇烈,提示瘀阻較重,可加田三七增強藥力。
總結:止疼丹以通腑瀉熱為主,佐以活血止痛,體現中醫「通因通用」的治法,尤其適用於熱毒內結、氣血瘀滯之急性眼病。
傳統服藥法
大黃5錢,芒消3錢,血竭5分,沒藥1錢半。
如疼甚者,加田三七3分。
上為細末。
虛弱者分為2次服,壯者1次服完。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止疼丹有一定的副作用,如大黃可能引起腹瀉、腹痛等症狀;芒硝可能引起腹瀉、腹痛、嘔吐等症狀;血竭可能引起皮疹、瘙痒等症狀;沒藥可能引起皮疹、瘙痒等症狀。因此,在使用止疼丹時,一定要遵醫囑,並注意用藥安全。
相同名稱方劑
止疼丹, 出處:《眼科臨症筆記》。 組成:大黃5錢,芒消3錢,血竭5分,沒藥1錢半。 主治:急性結膜炎。眼忽赤腫,熱淚恆流,怕日羞明,酸澀疼痛。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