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葵膏

蜀葵膏

SHU KU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便》卷三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5%
胃經 18%
肺經 18%
肝經 12%
心經 12%
膽經 6%
腎經 6%
脾經
胃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蜀葵膏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補益元氣,扶正固本:蜀葵膏以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為主要功效,但其治療過程往往耗傷元氣。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能扶正培本,防止藥物過於寒涼而傷及正氣,使療效更顯著。
  2. 增強藥效,相輔相成:蜀葵膏中含有涼血止血的藥物,而人參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二者相輔相成,既能有效止血,又能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提高整體療效。

此外,人參的加入也使蜀葵膏的藥性更加平和,減少了寒涼之性對人體的副作用,提升了藥物的安全性。

蜀葵膏中添加白朮,主要基於以下兩方面原因:

1. 健脾益氣:白朮性溫,味甘,歸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溼利水、止汗的功效。蜀葵膏多用於治療咳嗽、咯血等肺系疾病,白朮可健脾益氣,增強機體抵抗力,輔助治療肺部疾病。

2. 燥溼止瀉:蜀葵膏中常加入滑石、甘草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的藥物,白朮可燥溼止瀉,防止藥物過寒,引起脾胃不適。

蜀葵膏方劑中加入青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蜀葵膏主治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腸燥便祕等症,而青皮性辛,味苦,入肝、胃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之功效。加入青皮可輔助蜀葵膏疏肝理氣,緩解因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等症狀,並促進氣機流通,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2. 消食導滯,健脾開胃:蜀葵膏中常加入一些具有潤燥、滑腸作用的藥材,如蜂蜜、杏仁等,容易造成胃腸積滯。青皮具有消食導滯、健脾開胃之效,可防止藥物過於滋膩,避免加重胃腸負擔,同時也促進藥物吸收,提高療效。

蜀葵膏中加入陳皮,主要是為了理氣健脾,消食化滯

陳皮味辛、苦,性溫,入肺、脾經。其具有行氣解鬱、燥濕化痰、健脾消食之功效。蜀葵膏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痛,但其藥性偏寒涼,容易導致脾胃虛寒,影響藥效吸收。陳皮的加入可以溫脾胃,助藥力,使藥效發揮更佳,並避免藥物過寒造成的不良反應。

蜀葵膏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緩和藥性: 蜀葵膏以蜀葵花為主要藥材,性寒滑,容易滑腸。甘草性甘平,味甘,能調和藥性,避免過於寒涼滑利,減輕對腸胃的刺激,使藥性更為平和。
  2. 增強功效: 甘草具有清熱解毒、緩解疼痛、健脾益氣等功效。與蜀葵花搭配,可加強清熱解毒的效果,並減輕蜀葵花引發的腹瀉等副作用,使藥效更加全面。

蜀葵膏中添加川牛膝,主要基於其利水通淋、活血消腫的功效。

川牛膝性溫,味甘苦,入肝、腎經。其利水通淋的特性,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與蜀葵膏中其他藥材如生地、丹皮等共同發揮清熱利濕的作用。同時,川牛膝活血消腫的功效,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減輕炎症反應,配合蜀葵膏中其他藥材如赤芍、當歸等,共同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蜀葵膏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專治「婦人血塊」,即婦人腹中瘀血積聚成塊之證。古代醫家認為,血塊成因多與氣滯、血瘀相關,症見腹中硬痛、經行不暢或閉經,甚則影響生育。蜀葵膏以「破瘀消塊」為主旨,透過活血行氣、攻補兼施之法,使血塊消散而下。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君藥:蜀葵根

  • 性味功用:甘寒滑利,具活血通經、消腫散結之效。
  • 主治核心:直接針對「血塊」病機,其滑利之性可導瘀下行,兼能清熱解毒,防瘀久化熱。

臣藥:人參、白朮

  • 益氣健脾:血瘀日久易耗氣,此二藥補氣助運,使攻邪不傷正。
  • 固護中焦:脾胃為氣血生化之源,健脾以防攻伐藥傷胃。

佐藥:青皮、陳皮

  • 行氣破滯:氣行則血行,二皮疏肝理氣,助血塊鬆解。
  • 醒脾和胃:配合補氣藥,調暢中焦氣機。

使藥:甘草梢、牛膝

  • 甘草梢:甘緩和中,調和諸藥,梢部尤善通利下焦。
  • 牛膝:引血下行,加強活血通經之效,直達病所。

加減藥物

  • 桃仁:活血祛瘀,潤腸通便,助瘀血從下而解。
  • 玄明粉:軟堅散結,通腑泄熱,與桃仁協力推陳致新。

方劑整體邏輯

  1. 攻補並行:以蜀葵根、桃仁、玄明粉攻瘀消塊,佐人參、白朮補氣扶正,避免峻藥傷元氣。
  2. 氣血同調:青皮、陳皮行氣,牛膝、桃仁活血,契合「氣為血帥」之理。
  3. 標本兼顧:消塊治標(瘀血),補氣治本(氣虛血滯),並借玄明粉通腑使邪有出路。

此方體現古代「消補兼施」之法,適用於正虛不甚而瘀結明顯之證,服後瘀塊得下,再隨證調補,以固根本。

傳統服藥法


蜀葵根適量,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梢、牛膝各等分。
上用蜀葵根煎湯,去滓,再入諸藥,煎成湯,入研細桃仁、玄明粉各少許,乘熱飲之。二服當見塊下,如病重者須補接之後,加減再行此方。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癤和癰

相同名稱方劑


蜀葵膏, 出處:《直指》卷二十二。 組成:黃蜀葵花。 主治:癰疽腫毒惡瘡。

蜀葵膏, 出處:《醫便》卷三。 組成:蜀葵根適量,人參、白朮、青皮、陳皮、甘草梢、牛膝各等分。 主治:婦人血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