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癬藥

FENG XUAN Y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秘傳》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胃經 20%
脾經 15%
腎經 9%
大腸經 9%
肺經 9%
心經 4%
小腸經 2%
膀胱經 2%
膽經 2%
肝經
胃經
脾經
腎經
大腸經
肺經
心經
小腸經
膀胱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風癬藥」,處方組成為羅漢松根皮、白癬皮、海桐皮、天南星、馬錢子、檳榔、硫磺、雄黃、吳茱萸、白笈、苦參。這複方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消腫止痛、殺菌解毒等功效,主要用於頑固的風毒性陰囊溼疹。

羅漢松根皮性涼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消腫止痛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瘙癢等皮膚疾病。

白癬皮性涼味辛,具有燥濕、清熱瀉火、清熱解毒和止癢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濕熱瘡毒、瘡癤、疥癬等皮膚疾病。

海桐皮性溫味苦,具有驅蟲殺蟲、祛風除濕、溫筋活血、止痛、活血化瘀、化腐生肌、通經絡、散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痢疾、蛔蟲病、肝吸蟲病、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瘀血淤滯、血瘀經閉、血瘀性疼痛、瘡瘍、經門不利、經絡痛、瘕積瘀血、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多種疾病。

天南星性溫味辛,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寒痰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風濕痺痛、中風、癲癇、破傷風;各種咳喘痰多、痰難咯出之症;胸悶、脹氣、食積不化;風濕性關節炎、痛風、腳氣病等濕熱病症;水腫、淋閉、瘡腫、癰疽等症。

馬錢子性苦味寒,具有止血、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食化積、散結、利水消腫、通經絡、外用、通絡止痛、散結消腫、解毒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如咯血、便血、子宮出血等,也可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帶下色黃、陰腫陰癢,以及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

檳榔性苦味辛,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絛蟲、鉤蟲、蛔蟲、繞蟲、薑片蟲等多種寄生蟲;祛除胃腸濕氣,調氣機而降;除煩解悶,祛除胸腹滿悶之氣;行胃腸之氣,消積、行滯;利水消腫,行氣通便,截瘧。

硫磺性溫味辛,具有清熱解毒、殺蟲止癢、補陽散寒、溫肺化痰、平喘止咳、通絡散結之功,可用於治療各種感染性疾病,如癰疽、疔瘡、瘡瘍、痢疾等,以及某些皮膚病,如濕疹、疥瘡等。此外,硫磺還能治療蟯蟲病,並有補陽散寒之效,可治療陰毒面色青、四肢逆冷、心躁腹痛、脾虛下白、脾胃虛冷等症。

雄黃性辛、溫有毒,歸心、肝經,具有止癢、清熱解毒、驅蟲殺蟲、解毒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皮膚瘙癢、蟲疥蟲癬、癰疽壞爛、諸瘡發毒、楊梅瘡等症狀。

吳茱萸具有補陽、止瀉、止嘔、理氣行氣、溫裡溫中五種傳統代功效,可用於治療寒痰阻肺引起的咳嗽、氣喘、胸悶;風濕痺痛、中風、癲癇、破傷風;各種咳喘痰多、痰難咯出之症;胸悶、脹氣、食積不化;風濕性關節炎、痛風、腳氣病等濕熱病症;水腫、淋閉、瘡腫、癰疽等症。

白笈性苦辛、氣寒,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活血化瘀、止血、化腐生肌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經期、創傷性出血。

苦參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各種寄生蟲感染導致的腹痛、腹瀉、便祕、貧血等疾病,以及熱毒血瘀引起的各種出血症狀,如咯血、便血、子宮出血等。此外,苦參也常被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帶下色黃、陰腫陰癢,以及濕疹、皮膚瘙癢等症狀。

總結:中藥方劑「風癬藥」是由羅漢松根皮、白癬皮、海桐皮、天南星、馬錢子、檳榔、硫磺、雄黃、吳茱萸、白笈、苦參組成,主要用於頑固的風毒性陰囊溼疹。各組成成分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消腫止痛、殺菌解毒等功效,相互配合,共同發揮治療作用。使用時應遵從醫師指示,不可自行服用。

傳統服藥法


土槿皮6兩,白鮮皮1兩,海桐皮1兩,生南星1兩,番木鱉(麻油拌炒,去皮)1兩,檳榔1兩,硫黃6兩,雄黃4錢,吳茱萸4錢,樟冰4錢,榆面2兩,白及1兩2錢,苦參1兩。
醋調稠,飯上蒸熟。
用藥水洗後,將此藥敷患處,隔1日換。

方劑組成解釋


羅漢松根皮、白癬皮、海桐皮、天南星、馬錢子、檳榔、硫磺、雄黃、吳茱萸、白笈、苦參等均具有祛風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配合使用,可有效治療頑風陰癬。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並遵醫囑服用。

相關疾病


皮膚癬菌病(鼠蹊肛門周圍)

相同名稱方劑


風癬藥,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土槿皮6兩,白鮮皮1兩,海桐皮1兩,生南星1兩,番木鱉(麻油拌炒,去皮)1兩,檳榔1兩,硫黃6兩,雄黃4錢,吳茱萸4錢,樟冰4錢,榆面2兩,白及1兩2錢,苦參1兩。 主治:頑風陰癬。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