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臍散

FENG Q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1%
脾經 16%
心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2%
胃經 12%
大腸經 6%
小腸經 3%
肝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大腸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4-02-03

主治功效


封臍散

中藥方劑「封臍散」,主要成分有血餘炭、生薑、天南星、白蘞、當歸、赤小豆、五倍子、血竭、龍骨、赤石脂、海螵蛸、百草霜等。

生薑

生薑性味辛溫,具有散風寒、發汗解表、止咳化痰、降氣、補陽、健脾胃、解毒、止嘔、祛風除濕、活血化瘀等功效。

赤石脂

赤石脂味甘、澀,性平,具有固澀收斂、化腐生肌、止瀉、止血、排膿、除煩、生肌斂瘡等功效。

血餘炭

血餘炭性味苦溫,歸肝、腎、肺、大腸等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溫中散寒、化腐生肌、清熱利尿、止血、化瘀利尿、生肌等功效。

當歸

中藥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海螵蛸

海螵蛸具有固澀止帶、清熱解毒、疏風散寒、活血化瘀等功效。

龍骨

中藥龍骨味甘鹹,性微寒,具有安神止驚、止瀉、止血、健脾胃、澀精止遺、強筋骨等功效。

天南星

天南星性味辛、溫,歸肺、脾經,具有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降氣、燥濕、利水消腫等功效。

白蘞

白蘞具有清熱解毒、解毒、清熱瀉火、化腐生肌、散結、活絡止痛、斂瘡等藥效。

赤小豆

中藥赤小豆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清熱瀉火、排膿、健脾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等功效。

血竭

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止血、化腐生肌等功效。

五倍子

中藥五倍子性味澀、微溫,具有清熱解毒、止血、止瀉、止咳化痰、固澀收斂、固表止汗等功效。

主治功效

封臍散主治因為洗澡時水進入肚臍,或尿濕了尿布,以至於肚臍受潮,腫爛成瘡。或者,由於受風寒侵襲,風寒進入經絡,則會成為風癇。或者,肚臍腫爛不癒,時間久了就會引發抽搐的疾病。

總結

封臍散由多種中藥組成,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收斂止血、固澀止帶、止咳化痰等功效,可治療肚臍受潮腫爛、風癇、抽搐等疾病。

傳統服藥法


細辛不拘多少。
上為末。
以醋調,塗臍上。

方劑組成解釋


封臍散由血餘炭、生薑、天南星、白蘞、當歸、赤小豆、五倍子、血竭、龍骨、赤石脂、海螵蛸、百草霜等中藥組成。其中,血餘炭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生薑具有散寒止痛、發汗解表的功效;天南星具有祛風化痰、止咳平喘的功效;白蘞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當歸具有活血調經、補血止痛的功效;赤小豆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的功效;五倍子具有收斂止血、止瀉固腸的功效;血竭具有活血化瘀、止血止痛的功效;龍骨具有鎮驚安神、鎮咳平喘的功效;赤石脂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海螵蛸具有收斂止血、消腫止痛的功效;百草霜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封臍散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癲癇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封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五引《衛生家寶》。 組成:細辛不拘多少。 主治:小兒口瘡。

封臍散,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五。 組成:紅綿(燒灰)、黃牛屎(煅)、乾胭脂。 主治:小兒臍瘡。

封臍散, 出處:《幼科指掌》卷三。 組成:舊大紅絨(燒灰)、南星、白斂、赤石脂、海螵蛸、五倍子、脂坯(燒)各等分。 主治:小兒臍瘡。

封臍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胡粉1分,雄鼠糞7枚(燒爲灰),甑帶1兩(燒爲灰),乾薑灰半分,綿帛灰半分,白石脂半分。 主治:小兒臍腫濕久不癒,臍不落者。

封臍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六。 組成:雄鼠糞7枚(兩頭尖者),乾薑棗許大,甑帶如雞子大(以上并燒作灰),錦灰半兩,绯帛灰半兩,胡粉3錢(炒令黃),麝香少許。 主治:嬰兒臍不落,腫濕。

封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 組成:甑帶灰1錢,亂發灰1錢,白薑灰1錢,紅綿灰(4灰不可加别灰)1錢,南星1錢,白斂1錢,當歸1錢,赤小豆1錢,五倍子1錢(爲末),血竭半錢,龍骨半錢,赤石脂(煅)半錢,海螵蛸半錢,百草霜半錢,胭脂半錢(别研)。 主治:因浴兒水入臍中,或尿濕(衤朋)袍,至臍中受濕,腫爛成瘡;或解脫風邪所襲,入於經絡則成風癇;或臍腫爛不乾,久則發搐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