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封臍散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止血收斂: 血餘炭為血竭炭化而成,性寒收斂,能有效止血、止痛,並促進傷口癒合。封臍散用於治療臍部疾患,如臍帶脫落後出血、臍炎等,血餘炭的止血收斂作用能快速控制出血,並促進傷口修復。
- 清熱解毒: 血餘炭還有清熱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消炎殺菌,防止感染。封臍散常用於治療感染性疾病,血餘炭的清熱解毒作用可以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加速病竈恢復。
封臍散中加入生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 生薑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止吐的功效。封臍散主要用於治療腹部冷痛、腹瀉、嘔吐等症狀,生薑的溫散寒性有助於驅散寒邪,緩解腸胃不適。
- 行氣止痛: 生薑具有行氣止痛的作用,能促進氣血運行,緩解腹部疼痛。封臍散中的生薑,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能更好地起到止痛的效果。
總而言之,封臍散中加入生薑,既能溫中散寒,又能行氣止痛,有助於更好地治療相關疾病。
封臍散中加入天南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散寒邪:天南星性溫,具有燥濕化痰、散寒止痛的功效。封臍散針對的是臍部寒邪凝滯所致的腹痛、泄瀉、嘔吐等症狀,天南星可溫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 消腫止痛:天南星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可緩解臍部周圍的腫脹疼痛。封臍散中加入天南星,可以起到溫散寒邪、消腫止痛的雙重功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症狀。
封臍散方劑中包含白蘞,主要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 燥濕止癢:白蘞性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燥濕止癢之功。封臍散常用於治療小兒臍部濕疹、膿皰等症,而白蘞能有效改善濕疹所引起的瘙癢,促進傷口癒合。
- 消腫止痛:白蘞也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能緩解臍部紅腫、疼痛等症狀,輔助治療臍部炎症。
白蘞與其他藥材搭配,共同發揮止癢、消腫止痛等功效,有助於改善小兒臍部疾患。
封臍散是一種中藥方劑,其主要功效為促進血液循環和調理氣血,並且常用於產後修復和月經不調等情況。在其組成中,當歸是一味不可或缺的藥材。當歸具有補血活血的特性,能夠促進血液循環,滋養身體,並且有助於緩解因血虛引起的疲倦、面色蒼白等症狀。此外,當歸還具有調和月經的作用,對於女性來說,尤其重要,因為在產後和月經週期中,身體容易出現血虛或血行不暢的情況。
當歸還含有多種有效成分,如揮發油、多糖及多種微量元素,這些成分不僅增強了其療效,還能改善整體的免疫功能和抗氧化能力,對於女性的健康尤為重要。因此,在封臍散的配方中加入當歸,不僅增強了藥方的療效,還能提供全面的調養,幫助女性恢復健康,平衡身體的功能。
封臍散中添加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封臍散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臍部疾患,如臍風、臍炎等,而赤小豆的利水消腫作用能幫助清除積聚於臍部的濕熱,緩解局部炎症。
- 清熱解毒: 赤小豆兼具清熱解毒之效,能清除因濕熱所致的毒素。臍風、臍炎等疾病常因外邪入侵而引起,赤小豆的清熱解毒作用能有效控制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所述,赤小豆在封臍散中,以其利水消腫、清熱解毒之功效,共同作用於治療小兒臍部疾患,發揮重要作用。
封臍散方劑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原因如下:
- 收斂止血: 五倍子富含鞣酸,具有強烈的收斂作用,能有效止血,並有助於收縮傷口,促進癒合。臍帶脫落後,臍部容易出血,五倍子可幫助止血,預防感染。
- 消炎殺菌: 五倍子亦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可抑制細菌生長,預防臍部感染。封臍散常用於治療臍部炎症、臍帶殘端感染等,五倍子的消炎作用有助於控制感染,加速傷口癒合。
封臍散中加入血竭,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活血化瘀,止痛止血: 血竭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止血之功效。臍部為人體重要穴位,封臍散多用於治療臍周疼痛、出血等症,血竭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瘀血,達到止痛止血的效果。
- 溫陽散寒,補益氣血: 血竭亦有溫陽散寒、補益氣血的作用。封臍散常用於治療因寒邪入侵、氣血不足導致的臍周疼痛、腹痛等症,血竭可以溫經散寒,補益氣血,提高抵抗力,促進恢復。
封臍散中加入龍骨,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收斂止汗: 龍骨性寒,味甘鹹,入心、腎經,具有收斂固澀、止汗止瀉的功效。對於臍部汗出、腹瀉等症狀,龍骨可以起到收斂固澀、止汗止瀉的作用,有助於封閉臍部,防止外邪入侵。
2. 補腎固精: 龍骨入腎經,有補腎固精的作用。對於腎氣虛弱、精關不固所致的遺尿、滑精等症狀,龍骨可以起到補腎固精的作用,進一步加強封閉臍部的功效。
封臍散中包含赤石脂,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項特點:
- 收斂止瀉: 赤石脂性寒,味澀,入脾、胃經。其收斂固澀之效能,能有效抑制腸道蠕動,減緩腹瀉症狀,並可起到止痛作用。
- 止血生肌: 赤石脂還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對於臍帶脫落後傷口難以癒合或滲血的情況,可以起到收斂止血、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因此,赤石脂在封臍散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地解決臍帶脫落後常見的腹瀉、滲血等問題,促進傷口癒合。
封臍散中加入海螵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收斂止血: 海螵蛸性寒,味鹹,入肝、腎經,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臍帶脫落後,若出現滲血或臍部不癒合的情況,海螵蛸可幫助收斂止血,促進傷口癒合。
- 固澀止瀉: 海螵蛸亦有固澀止瀉之效。對於新生兒因消化不良或臍帶脫落後導致的腹瀉,海螵蛸能收斂腸道,固澀止瀉,緩解腹瀉症狀。
封臍散中使用百草霜,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收斂止血:百草霜性寒涼,味苦澀,具有收斂止血的功效。封臍散主要用於治療臍帶脫落後出血或臍部感染,百草霜能幫助收縮血管,促進血液凝固,止住出血。
二、清熱解毒:百草霜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臍部易受細菌感染,百草霜能抑制細菌生長,防止感染加重。
因此,封臍散中使用百草霜,不僅能止血,更能預防感染,促進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封臍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封臍散主治小兒因外在濕邪或風邪侵襲臍部所致之病變,其病機可分為三類:
- 濕邪浸漬:因洗浴、尿液滲入臍部,導致濕熱蘊結,臍部腫爛成瘡,甚至化膿。
- 風邪內侵:臍部受濕後,腠理不固,風邪趁虛入經絡,引動肝風,發為風癇(抽搐痙攣)。
- 遷延不癒:臍瘡久未收斂,濕毒內蘊,進而影響臟腑,引發驚風發搐。
此方針對「臍濕—臍瘡—風癇」的病理鏈,強調外治截斷病勢,防止邪氣深入。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細辛
- 性味功效:辛溫香烈,善走竄透達,能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外用機理:
- 辛溫開泄,驅散臍部風寒濕邪,阻斷邪氣內傳經絡。
- 局部刺激作用,促進氣血運行,加速臍部腫爛癒合。
- 抗菌(傳統「解毒」概念),抑制濕熱蘊毒所致潰瘍。
輔藥:醋
- 酸性收斂,助細辛辛散之性而不致過耗正氣,並能:
- 斂瘡生肌,減少滲液,促進臍瘡乾燥結痂。
- 軟堅散結,化解局部濕濁壅滯。
- 酸性收斂,助細辛辛散之性而不致過耗正氣,並能:
方劑配伍特點
- 外治直達病所:臍為「神闕穴」,內聯臟腑,藥物敷貼可透過經絡影響內在病機。
- 辛散與酸收並用:細辛之辛散祛邪,醋之酸收固護,兼顧祛邪與修復。
- 簡便效專:針對小兒體質「臟腑嬌嫩」,避開內服藥的攻伐,以局部用藥緩解急症。
治療原理總結
封臍散通過細辛祛風散寒、燥濕解毒,結合醋的收斂生肌,從外切斷「濕—風—驚」的傳變路徑。其設計反映古代醫家「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尤其重視小兒臍部作為病邪入侵門戶的關鍵性。
傳統服藥法
細辛不拘多少。
上為末。
以醋調,塗臍上。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封臍散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封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五引《衛生家寶》。 組成:細辛不拘多少。 主治:小兒口瘡。
封臍散,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五。 組成:紅綿(燒灰)、黃牛屎(煅)、乾胭脂。 主治:小兒臍瘡。
封臍散, 出處:《幼科指掌》卷三。 組成:舊大紅絨(燒灰)、南星、白斂、赤石脂、海螵蛸、五倍子、脂坯(燒)各等分。 主治:小兒臍瘡。
封臍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胡粉1分,雄鼠糞7枚(燒爲灰),甑帶1兩(燒爲灰),乾薑灰半分,綿帛灰半分,白石脂半分。 主治:小兒臍腫濕久不癒,臍不落者。
封臍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六。 組成:雄鼠糞7枚(兩頭尖者),乾薑棗許大,甑帶如雞子大(以上并燒作灰),錦灰半兩,绯帛灰半兩,胡粉3錢(炒令黃),麝香少許。 主治:嬰兒臍不落,腫濕。
封臍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六○。 組成:甑帶灰1錢,亂發灰1錢,白薑灰1錢,紅綿灰(4灰不可加别灰)1錢,南星1錢,白斂1錢,當歸1錢,赤小豆1錢,五倍子1錢(爲末),血竭半錢,龍骨半錢,赤石脂(煅)半錢,海螵蛸半錢,百草霜半錢,胭脂半錢(别研)。 主治:因浴兒水入臍中,或尿濕(衤朋)袍,至臍中受濕,腫爛成瘡;或解脫風邪所襲,入於經絡則成風癇;或臍腫爛不乾,久則發搐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