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代赭石丸中加入牡丹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止痛: 牡丹皮性寒,味苦酸,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止痛的功效。與代赭石、石決明等藥材共同作用,可有效緩解頭風、眩暈、頭痛等症狀,尤其對於肝火上炎引起的頭部疼痛有顯著療效。
- 調和藥性: 代赭石性寒,石決明性涼,長期服用可能引起脾胃虛寒。牡丹皮性微寒,加入方劑中可起到調和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避免寒涼藥物損傷脾胃功能。
代赭石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助代赭石止嘔: 代赭石性寒,擅長平胃降逆止嘔,但對於寒性嘔吐,單用代赭石效果不足。乾薑性溫,能溫中散寒,與代赭石相配,既能增強止嘔功效,又能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 和胃降逆,促進藥物吸收: 乾薑辛溫,能溫胃散寒,促進胃腸蠕動,有助於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同時,乾薑還能和胃降逆,與代赭石共同緩解胃氣上逆之症。
因此,代赭石丸中加入乾薑,既能增強止嘔功效,又能溫胃和胃,使藥效更佳。
代赭石丸中加入血餘炭,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相輔相成,增強止嘔效用: 血餘炭性寒,入肝經,能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與代赭石同用,可加強其降逆止嘔之效,更能針對熱毒上逆、肝火犯胃所致的嘔吐,起到更顯著的效果。
- 緩解副作用,提高安全性: 代赭石性寒,長期服用可能導致脾胃虛寒。血餘炭性寒,但入肝經,對於脾胃寒涼的影響較小,反而能起到一定的溫陽散寒作用,與代赭石配合,可減輕其寒性副作用,提高用藥安全性。
代赭石丸中加入白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緩解肝陽上亢: 代赭石丸以代赭石為主藥,清肝降火,但性偏寒涼,易傷脾胃。白芍性微寒,入肝脾經,能養血柔肝,緩解代赭石的寒性,避免其過度清降,損傷脾胃之氣。
- 調和營衛: 代赭石丸治眩暈,而眩暈多由肝陽上亢、氣血失調引起。白芍能養血和營,與代赭石的清熱降火相輔相成,使營衛調和,氣血運行順暢,達到止眩的目的。
代赭石丸方劑中,以代赭石為主要成分,其原因如下:
- 鎮降胃氣: 代赭石性寒,味甘、澀,入脾、胃經,具有降逆止嘔、清熱止渴的功效。對於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可有效抑制胃氣上逆,使之降伏,達到止嘔止吐的效果。
- 清熱解暑: 代赭石具有清熱解暑的功效,對於暑熱所致的口渴、煩躁、頭暈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代赭石丸以代赭石為主要成分,能有效針對胃氣上逆、噁心嘔吐等症狀,並具備清熱解暑功效,是治療相關病症的常用方劑。
代赭石丸中加入地榆,主要有兩個原因:
- 止血固澀: 地榆性苦寒,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斂陰固澀的功效。代赭石丸主治胃出血、嘔血、崩漏等症,地榆能有效止血,輔助代赭石止血固澀,增強藥效。
- 清熱解毒: 地榆亦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出血症狀,地榆可起到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雙重作用,與代赭石相輔相成,更能有效緩解病症。
代赭石丸方劑中包含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涼血,滋陰降火: 生地黃性寒,味甘苦,入心、肝、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之功效。代赭石丸主治眩暈頭風,常伴有肝陽上亢、血熱內盛等症狀。生地黃可清降肝火,涼血止血,緩解眩暈頭風的症狀。
- 滋陰養血,緩解肝陽上亢: 生地黃滋陰養血,可緩解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昏目眩、心煩易怒等症狀。代赭石丸中代赭石具有鎮肝熄風之效,而生地黃則起到滋陰降火的作用,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眩暈頭風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代赭石丸]主治「産後閃傷」,此症多因分娩後氣血虛弱,不慎閃挫或用力不當,導致經脈受損、氣滯血瘀,甚至下血不止。古代醫家認為,産後胞宮空虛,易受外傷或內傷,此方針對「閃傷」引起的出血、疼痛,兼具收斂止血、固澀化瘀之效,尤其適合伴有漏血不止者。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礦物類藥物:重鎮收澀,止血生肌
- 代赭石(煅,醋淬):性沉下行,煅後增強收斂止血之效,醋淬引入肝經,助調理衝任。
- 磁石(醋煮):潛陽固澀,與代赭石協同鎮攝下焦,防氣血上逆。
- 白礬(煅)、赤石脂:煅後澀性尤強,直接收斂創面,止漏血。
- 牡蠣灰、龍骨:固澀滑脫,尤擅修復胞宮損傷,安神定志以緩產後虛煩。
2. 動物類藥物:祛瘀通絡,解毒生新
- 蝟皮(炙焦)、豬後蹄垂甲(燒):炭化後止血力增,兼能活血通絡,針對閃傷瘀血。
- 蜂房(炒):解毒消腫,通散經絡瘀滯,防瘀久化熱。
3. 植物類藥物:溫通散瘀,透竅除濕
- 皂莢刺(燒)、木賊(焙):燒炭存性,止血兼疏通經脈,破除閃傷氣血壅滯。
- 川椒(焙):溫中散寒,助氣血運行,兼殺蟲燥濕,防產後濕瘀交阻。
4. 輔助配伍:引經與增效
- 神曲糊丸:助消化吸收,防礦物藥礙胃。
- 艾並生薑煎湯送服:艾葉溫經止血,生薑散寒和中,引藥力直達下焦。
- 外用法(熱艾揉和血竭塞):局部溫通止血,標本兼治。
治療原理總論
此方以「止血不留瘀、固澀兼通散」為核心,針對閃傷後氣血逆亂、血不歸經的病機:
- 礦物藥組重鎮收澀,修復損傷;
- 動物藥組化瘀通絡,防止血瘀成癥;
- 植物藥組溫通經脈,化解氣滯濕阻。
內服外敷並用,共奏「澀中有行、靜中有動」之效,契合產後「多虛多瘀」的體質特點。
推衍應用
雖原書載治產後閃傷,然其組方思路亦可類推於其他「下焦損傷出血兼瘀滯」之症,如崩漏、痔血等,唯需辨證加減。
傳統服藥法
代赭石(煅,醋淬,研)、磁石(煮米醋數沸,蘸7次,研)、白礬(煅)、牡蠣灰、龍骨(研)、蝟皮(炙焦)、皂莢刺(燒)、豬後蹄垂甲(燒,各存性)、赤石脂川椒(焙)、木賊(焙)、蜂房(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神曲糊為丸,如小豆大。
每服50丸,食前艾並生薑煎湯送下。漏血處,以熱艾揉和血竭塞,日3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因此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代赭石丸, 出處:《婦科玉尺》卷四。 組成:丹皮、炮薑、發灰、酒白芍、醋煅代赭石、醋地榆、酒生地。 主治:産後閃傷。
代赭石丸, 出處:《直指》卷二十三。 組成:代赭石(煅,醋淬,研)、磁石(煮米醋數沸,蘸7次,研)、白礬(煅)、牡蠣灰、龍骨(研)、猬皮(炙焦)、皂莢刺(燒)、豬後蹄垂甲(燒,各存性)、赤石脂川椒(焙)、木賊(焙)、蜂房(炒)各等分。 主治:痔變爲瘻,膿血不止。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