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閉血湯中加入人參,乃因其具有補氣固表、益氣生津之效。
補氣固表有助於提升人體正氣,抵禦外邪侵襲,防止血行不暢,瘀血內阻。
益氣生津則可改善氣血不足、津液虧損,促進血液循環,減少瘀血形成。
因此,人參的加入,不僅能改善閉血癥狀,更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
閉血湯中加入白朮,主要是因為白朮具有以下兩個方面的作用:
- 健脾益氣,固攝血行:白朮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止瀉的功效。脾主運化,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則氣血充足,可固攝血液,防止出血。
- 補氣升陽,止血止汗:白朮能補氣升陽,提升陽氣,使氣血運行正常,減少出血。同時,白朮還能固表止汗,減少體液流失,有助於止血。
總之,白朮在閉血湯中起到健脾益氣、固攝血行、補氣升陽、止血止汗的功效,有助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
閉血湯中加入三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止血功效: 三七具有顯著的止血作用,能促進血液凝固,縮短凝血時間,對於各種出血症狀,如外傷出血、內臟出血等,都有良好療效。
2. 活血化瘀: 三七除了止血,還能活血化瘀,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液供應,有助於傷口癒合。
閉血湯中加入三七,能夠有效地止血並促進傷口癒合,同時也能活血化瘀,有利於恢復身體健康。
閉血湯中加入五味子,主要考量其兩大功效:
- 收斂固澀: 五味子味酸甘,入肺、腎經,具有收斂固澀的功效,可以止血止汗,防止血液外溢,有助於治療各種出血症狀。
- 補益氣陰: 五味子性溫,可補益肺腎之氣陰,有助於改善因氣陰不足導致的出血,同時也能增強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閉血湯中加入五味子,不僅可以止血,還能補益氣陰,雙管齊下,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閉血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老婦因虛,不慎房幃,以致血崩,目暗暈地,癒止癒多」,意指年邁氣血虧虛之婦女,因房事不慎傷及衝任,引發嚴重症狀:
- 血崩不止:氣虛不攝血,或陰虛血熱迫血妄行,致經血暴下如注。
- 目暗暈地:失血過多導致肝血驟虛,目失所養而視物昏花;氣隨血脫,清陽不升,故頭暈倒地。
- 反覆加重(癒止癒多):氣血兩傷而固攝無力,形成惡性循環。
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初始方(急則治標,益氣固脫)
- 人參(1兩):大補元氣,益氣攝血,防氣隨血脫。
- 白朮(1兩):健脾益氣,助人參固守中焦,生血統血。
- 三七根末(3錢):化瘀止血,止血不留瘀,針對崩漏日久兼瘀者。
- 北五味子(2錢):酸澀收斂,固攝下元,協同止血。
◆配伍思路:以人參、白朮急補氣以攝血,治其標;三七化瘀止血,防離經之血滯留為瘀;五味子斂氣補腎,暫緩精血耗散。
2. 加減方(緩則治本,氣血肝腎同補)
減人參至5錢,加:
- 熟地(1兩):滋補腎陰,填精養血,補衝任之本。
- 山茱萸(5錢):補肝腎、固精血,改善下元不固。
- 麥冬(5錢):養陰清虛熱,防陰虛血熱動血。
◆調治邏輯:血勢稍緩後,轉以熟地、山茱萸補肝腎調衝任,麥冬助五味子生津斂陰;人參減量防過補壅滯,轉向標本兼顧。
整體治療原理:
- 益氣攝血:通過補脾肺之氣(人參、白朮)恢復統血功能。
- 養肝固腎:肝藏血、腎主衝任,後期重用熟地、山茱萸以滋養根本。
- 動靜結合:三七活血止血,防止瀉過度致瘀;五味子斂澀,防精血再耗。
- 適應病機演變:從急症氣脫緩解後,轉向滋陰養血,體現「亡血補氣,後調陰血」之序。
此方層次分明,契合「虛→崩→脫」之病勢,先救急後調本,為氣血雙補兼固澀止血之劑。
傳統服藥法
人參1兩,白朮1兩,三七根末3錢,北五味子2錢。
補氣生血,止血同衝。
水煎服。1劑後減人參5錢,加熟地1兩,山茱萸5錢,麥冬5錢,再服4劑。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適用於老年婦女體虛血崩,目暗暈倒,經常復發者。脾胃虛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閉血湯, 出處:《辨證錄》卷十一。 組成:人參1兩,白朮1兩,三七根末3錢,北五味子2錢。 主治:補氣生血,止血同衝。主治:老婦因虛,不慎房幃,以致血崩,目暗暈地,癒止癒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