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守神丸中包含金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鎮心安神,提升藥效:金箔性平,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平肝潛陽之效。中醫理論認爲,金箔可與其他藥物相互作用,增強其鎮靜安神效果,緩解心悸、失眠、頭暈等症狀。
二、提高藥丸的穩定性:金箔性質穩定,不易氧化,可以防止藥丸中的其他成分發生變質,延長藥丸的保存時間,確保藥效穩定。
此外,金箔本身也象徵着貴重和高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守神丸的價值和檔次。
守神丸方中使用輕粉,主要原因有二:
- 清熱解毒: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可有效抑制因濕熱內蘊、毒邪外侵所致的頭風、眩暈、耳鳴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物如天麻、石決明等共同發揮清熱瀉火、平肝熄風之效。
- 通竅開竅:輕粉入肝經,可通竅開竅,對於肝經濕熱所致的頭昏腦脹、目眩耳鳴、口苦咽乾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有助於改善患者的神志狀態,達到守神安神之目的。
然而,輕粉毒性較大,臨牀應用需謹慎,需遵醫囑,不可自行服用。
守神丸方劑中包含人參,主要原因有二:
- 益氣固本,振奮精神: 人參為補氣藥,能補益元氣,增強體力,使人精神振奮,對於因氣虛導致的頭暈目眩、神疲乏力等症狀有顯著療效。守神丸用於治療神志不清、心神不寧等症狀,人參的補氣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態,為其他藥物發揮作用提供基礎。
- 協同其他藥物: 守神丸方劑中包含多味藥材,人參能與其他藥物相互協調,發揮更佳的療效。例如,人參可增強黃芪的補氣固表作用,與遠志的安神定志作用相互配合,達到益氣安神、健脾益智的功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守神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主治症候:
- 中風邪發狂:指中風後出現神志異常、癲狂躁動,可能因風熱或痰火擾亂心神所致。
- 肝心風熱:肝風內動或心經有熱,導致驚悸、抽搐、煩躁等症。
- 氣虛不足:元氣虧虛,氣不攝神,引發精神恍惚、體力不支。
- 驚恚掣疭:因驚恐、鬱怒引發的肢體抽掣、痙攣(類似現代癲癇或驚厥症狀)。
此方主要針對「虛實夾雜」之證,既有風熱痰擾的實邪,又兼氣虛神弱,故需鎮驚安神、補氣疏風並行。
組成與治療原理
1. 金箔(100片)
- 傳統功效:重鎮安神,清心抑肝。《本草綱目》載其「鎮魂魄,安心神」,能制肝風上擾,適用於狂躁、驚癇。
- 作用推論:金屬質重,物理性質可沉降浮越之陽氣,抑制過度亢奮的神經活動,現代可能對中樞神經有鎮靜效果。
2. 膩粉(半兩,即輕粉,主要含氯化亞汞)
- 傳統功效:攻毒逐痰,殺蟲。《本草衍義》稱其「下痰涎,開結滯」,古方用於痰熱壅盛之癲狂。
- 作用推論:
- 汞化合物可能抑制大腦異常放電,減輕痙攣(但毒性需謹慎)。
- 其攻痰之性,能化解痰熱蒙蔽心窍的病理產物。
3. 人參(3分,為末)
- 傳統功效:大補元氣,安精神。《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驚悸,定魂魄」,可固本扶正。
- 作用推論:
- 改善氣虛導致的代謝功能低下,調節神經內分泌系統。
- 對抗金箔、膩粉的沉降峻烈之性,避免耗傷正氣。
4. 配伍邏輯
- 重鎮瀉熱 + 補氣固本:金箔、膩粉沉降痰火,人參補氣助鎮靜作用持久。
- 牛乳煎製:緩和藥性,滋陰潤燥(避免汞劑燥烈傷陰),並助金箔溶解吸收。
- 劑型設計:丸劑緩釋,漸加劑量(3丸→5丸),兼顧攻邪與耐藥性。
可能作用機制(中醫角度)
- 鎮肝息風:金箔抑肝陽,膩粉滌痰,改善風熱上攻之抽搐。
- 補氣安神:人參益氣,協同金箔穩定心神,治氣虛驚悸。
- 痰熱並治:針對痰迷心竅之狂躁,以輕粉開泄,人參防祛邪傷正。
此方體現「標本兼顧」思想,以重鎮為主,補益為輔,適用於體虛兼見實證的精神神經症狀。
傳統服藥法
金箔100片,膩粉半兩,人參(為末)3分。
上藥於銀石器內,先將金箔逐重用膩粉滲隔布盡,入黃牛乳5合,於金箔上淋溉,用物密蓋定,煮盡乳,取研如膏,以人參末漸漸入同研為丸,如赤小豆大。
每服3丸,空心、日午、臨臥以新汲水送下。漸加至5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守神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四。 組成:金箔100片,膩粉半兩,人參(爲末)3分。 主治:中風邪發狂及肝心風熱,氣虛不足,驚恚掣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