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煮白石英水

法煮白石英水

FA ZHU BAI SHI YING SHU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偏寒 (0.7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心經 33%
肝經 16%
腎經 8%
脾經 8%
肺經
心經
肝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法煮白石英水」方劑中使用白石英,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 白石英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目赤腫痛、咽喉腫痛等。
  2. 止血生肌: 白石英還具有止血生肌的功效,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燒燙傷、潰爛等。

因此,白石英在「法煮白石英水」中發揮清熱解毒、止血生肌的作用,能夠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

法煮白石英水方劑中包含金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金箔入藥,具鎮心安神之效。 古代醫家認為,金屬具有鎮心安神之功效,而金箔因其質地細膩,更容易被人體吸收,因此成為中醫常用藥材。法煮白石英水方劑中加入金箔,意在減輕患者的心神不安、焦慮等症狀,達到穩定情緒的作用。
  2. 金箔可增強白石英的療效。 石英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等功效,但其藥性偏於寒涼,容易損傷脾胃。金箔性溫,可中和白石英的寒性,使其更容易被人體吸收,並提高藥效。

「法煮白石英水」方劑中加入「銀箔」的用意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銀箔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白石英性寒,味甘,亦具清熱解毒、止血生肌之效。二者合用,能加強清熱解毒之力,用於治療熱毒熾盛所致的各種疾病,如熱病、瘡瘍、濕疹等。
  2. 抑菌止痛: 銀箔有抑菌作用,能抑制細菌生長,預防感染。同時,銀箔亦具止痛功效,可緩解疼痛症狀。與白石英配伍,能增強止痛消腫之效,適用於治療外傷、燒傷、燙傷等疾病。

因此,「法煮白石英水」中加入銀箔,不僅增強清熱解毒之效,更能抑制感染、止痛消腫,提高療效。

法煮白石英水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本,增強療效: 白石英性寒,擅長清熱解毒,但過於寒涼易傷正氣。人參性溫,能補氣益血,溫陽助陽,與白石英寒涼之性相配,可平衡藥性,避免過寒傷正,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2. 扶正祛邪,兼顧調理: 法煮白石英水多用於治療熱毒熾盛、邪毒深入等症狀。人參能補益正氣,提高人體抵抗力,既能增強抗邪能力,又可避免因過度清熱而損傷正氣,達到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的效果。

因此,人參的加入,不僅能增強法煮白石英水的療效,更能使藥性平和,更易於患者接受。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法煮白石英水》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諸虛邪氣」,指因正氣不足(氣血陰陽虧虛)導致外邪易侵,或內生虛性病理產物(如痰濕、鬱熱)所呈現的綜合病證。其作用核心在於「安定心臟」,推測適用於:

  1. 心氣虛弱:如心悸、怔忡、神疲乏力。
  2. 氣血兩虛:面色蒼白、短氣自汗,或因虛致邪(如易感風寒)。
  3. 心神不寧:虛煩失眠、多夢易驚等。

白石英為君藥,其性甘溫,歸心、肺、腎經,古代認為能「益陽氣、鎮心神」;配合人參大補元氣,金銀重鎮安神,共奏補虛扶正、安定心神之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分析

  1. 白石英(5兩)

    • 性味甘溫,質重沉降,《神農本草經》載其「主消渴,陰痿不足,欬逆,胸膈間久寒,益氣,除風濕痹」。
    • 本方取其溫補心腎陽氣、鎮攝浮越之效,尤其針對虛性心神不寧。
  2. 金(10兩)、銀(4兩)

    • 金性辛平,銀性甘寒,二者質重,傳統認為能「鎮精神、安魂魄」(《本草綱目》)。
    • 金石藥材重鎮之性,可佐制白石英溫燥,協同安定心神,適用於虛陽浮越之證。
  3. 人參(5兩)

    • 大補元氣,益心脾,《本經》謂其「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
    • 與白石英相配,強化補虛之力;與金銀同用,補而不滯,標本兼顧。

煎服法設計原理

  • 鐵釜煎煮:鐵屬金,與方中金銀同氣相求,或增強重鎮之效。
  • 水量控制:先浸藥後增量,慢火久煎至「杖刻處」,意在濃縮藥力,使金石之氣充分溶釋。
  • 濕土覆釜:土性中和,可能用於緩和金石燥烈之性,或象徵「土生金」的五行相生理論。

整體治療思路

本方以「補虛鎮靜」為主軸:

  1. 補益心氣:人參配白石英,溫補陽氣以固本。
  2. 重鎮安神:金銀質沉降,收斂浮越之氣。
  3. 祛邪扶正:白石英兼散「胸膈久寒」,人參益氣抗邪,共治「諸虛邪氣」。

適用場景推測
可能用於貴族或體虛者長期調養,尤其心氣不足伴隨精神不安之證。然金石藥材質地堅硬,需特殊煎法確保藥性釋放,體現古代「重鎮補虛」的獨特思路。

傳統服藥法


白石英5兩,金10兩,銀4兩,人參5兩(去蘆頭)。
安定心臟。
上取鐵釜淨洗,即下前件藥於釜中,先下水3升,以杖子長者1枚,入釜中至底,水所浸著處,即刻記,更下水2鬥7升,連前總3鬥,以慢火煎之如魚眼沸,漸減至杖刻處,即停火,急以濕土置於釜底,去滓,取其汁,貯於不津器中。
每服3合,暖服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脾胃虛弱。

相同名稱方劑


法煮白石英水, 出處:《聖惠》卷三十八。 組成:白石英5兩,金10兩,銀4兩,人參5兩(去蘆頭)。 主治:安定心臟。主治:諸虛邪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