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下蟲方」中使用「蝦蟆」主要基於其藥性。蝦蟆,即蟾蜍,其毒性物質蟾酥,具有攻毒、消腫、止痛、解毒之效。在傳統中醫理論中,蟲病多屬邪毒,而蟾酥具有強烈的毒性,可「以毒攻毒」,驅除體內的蟲害。此外,蟾酥亦能消滅寄生於體內的蟲體,並起到止痛、消腫等作用,有助於緩解蟲病帶來的症狀。因此,「下蟲方」中加入「蝦蟆」,旨在利用其藥性,達到驅除蟲害、消腫止痛的效果。
「下蟲方」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驅蟲作用: 皁莢具有較強的驅蟲功效,其果實、種子及皮均可入藥,性寒味苦,能驅除體內寄生蟲,尤其是腸道寄生蟲,如蛔蟲、蟯蟲等。
- 引導作用: 皁莢性滑,能促進腸道蠕動,將蟲體排出體外,達到驅蟲目的。同時,其苦味可刺激腸道蠕動,加強驅蟲效果。
因此,在「下蟲方」中加入皁莢,能發揮其驅蟲及引導作用,幫助患者驅除體內寄生蟲,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解析】
此方主治「大風,遍身生瘡,腹藏有蟲,眉鬓半落,語聲欲破」,屬中醫「大風癩疾」(類似近代麻風病或嚴重寄生蟲感染)範疇。其病機推測為風毒濕熱內蘊,蟲積蝕體,導致皮膚潰瘍、毛髮脫落、聲啞氣虛等症。方中以驅蟲殺毒為主,兼顧排毒外透。
【方劑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乾蝦蟆頭
- 性味鹹寒,具毒性,古方常用於攻毒殺蟲。《本草綱目》載其能「治惡瘡、殺疳蟲」。此處炙黃後減緩毒性,增強燥濕殺蟲之力,針對「腹藏有蟲」之核心病機。
臣藥:皂莢
- 辛溫微毒,擅祛風痰、破積滯。塗酥炙後緩和刺激性,增強透皮滲透之效。《藥性論》言其「殺勞蟲」,協同蝦蟆頭開竅逐穢,使蟲毒從腸道排出。
佐使:麝香
- 芳香走竄,能通絡散結、引藥透達。其辛香之性可助藥力深入血絡,驅伏藏之風毒,並喚醒「語聲欲破」之氣機閉塞。
製法與服法用意
- 竹筒裹腸蒸製:利用羊腸模擬腸道環境,使藥效直達病所;蒸製後減毒存性,麩裹吸收多餘油脂,避免藥性過燥。
- 酒送服取醉:酒行藥勢,助藥力速達周身,醉態可暫緩蟲體掙扎所致的劇痛,亦促進毒邪外泄。
【推理延伸功效】
此方組合體現「毒藥攻毒」思維,推測其作用機理可分三層:
- 殺蟲:蝦蟆頭與皂莢協同麻痹、殺滅腸道或組織內寄生蟲。
- 透毒:麝香開竅,引風濕毒邪從皮膚瘡口或二便排出。
- 袪腐:皂莢去腐生新,改善「遍身生瘡」之潰爛。
整體而言,此方為古代針對頑固性蟲毒風癩的峻劑,以蟲藥攻蟲、香藥通絡,體現「以毒攻毒」的治療邏輯。然其效峻烈,適用於體實邪盛者,弱者需減量慎用。
傳統服藥法
乾蝦蟆頭1兩(炙令黃,為末),皂莢1挺(去皮,塗酥炙微黃,去子杵末)。
上為末。以竹筒引入羊腸內,抵可1尺,系定兩頭,用麩2升,裹,於飯甑中蒸熟,去麩,入麝香1錢,和搗為丸,如梧桐子大。
強壯者空心溫酒下30丸,劣弱者服20丸。任意飲酒,取醉為度。專看大腸內有蟲下即愈。
蝦蟆丸(《直指》卷二十四)、小蟲丸(《普濟方》卷一一○)。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下蟲方, 出處:《聖惠》卷二十四。 組成:乾蝦蟆頭1兩(炙令黃,爲末),皂莢1挺(去皮,塗酥炙微黃,去子杵末)。 主治:大風,遍身生瘡,腹藏有蟲,眉鬢半落,語聲欲破。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