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角飲

犀角飲

XI JIAO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誠書》卷七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18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腎經 15%
脾經 14%
肺經 14%
肝經 12%
胃經 11%
小腸經 9%
大腸經 3%
膀胱經 3%
心經
腎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胃經
小腸經
大腸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犀角飲中加入水菖蒲,主要原因有二:

  1. 開竅醒神,化解痰濁: 水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濁之效。犀角性寒,善清熱解毒,但若痰濁壅塞,則藥效難以發揮。水菖蒲可助犀角開竅醒神,使藥力通達病所,化解痰濁,提高療效。
  2. 增強藥效,協同作用: 水菖蒲與犀角共同使用,可起到增強藥效、協同作用的效果。犀角主治熱毒昏迷、神志不清,水菖蒲則能醒神開竅,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解毒、醒神開竅的功效,提升治療效果。

犀角飲中含有犀角,其主要原因如下:

  1. 傳統醫學觀念: 中醫傳統理論認為犀角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鎮驚安神等功效,用於治療熱病神昏、中風、吐血、衄血、癲癇等症。
  2. 藥性特點: 犀角性寒,味苦鹹,入心、肝、胃經,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作用,因此被廣泛應用於治療熱病、出血等疾病。

然而,由於犀角來源於瀕危物種,其藥用價值已被科學證實與其他藥物相似,因此現今應避免使用犀角,改用其他藥材替代。

犀角飲中加入赤小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犀角飲主要用於清熱解毒、涼血止血,而赤小豆的利水作用能輔助藥物將體內熱毒、瘀血排出體外,達到更好的療效。
  2. 健脾和胃: 赤小豆亦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減少藥物對胃腸的刺激。犀角飲中常配伍一些寒涼藥物,赤小豆的加入能起到緩解藥性、保護脾胃的作用。

總之,赤小豆在犀角飲中發揮了利水消腫和健脾和胃的功效,有助於提升藥物療效,改善患者的整體狀況。

犀角飲中包含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涼血: 赤芍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功效。犀角飲多用於熱毒熾盛,血分有熱證,如高熱、神昏、口渴、便祕等。赤芍可清熱解毒,涼血止血,有助於清熱解毒,降低體溫。
  2. 活血化瘀: 赤芍可活血化瘀,散瘀止痛。犀角飲中常加入犀角、黃連等清熱解毒藥物,可導致血瘀阻滯,影響藥效發揮。赤芍可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微循環,有助於藥效的滲透和吸收。

綜上所述,赤芍在犀角飲中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的作用,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熱毒熾盛、血分有熱證的目的。

犀角飲方中包含木通,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 木通性寒,味甘苦,入肺、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解毒散結的功效。犀角飲以犀角為君藥,清熱解毒,而木通作為臣藥,輔助犀角清熱解毒,並加強利尿作用,促進毒素排出。
  2. 通利水道: 木通能通利水道,排泄體內熱毒,配合犀角清熱解毒,可有效緩解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

綜上,木通在犀角飲中發揮了清熱解毒、通利水道的功效,與犀角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熱毒壅盛、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病症的效果。

犀角飲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玄參性寒,味甘苦,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效。犀角亦性寒,清熱解毒之力強,與玄參相配,可增強清熱解毒之效,用於治療熱毒熾盛、血分瘀熱所致的癰疽、瘡瘍、喉痺等症。
  2. 滋陰潤燥: 玄參兼具滋陰潤燥之效,可緩解犀角寒涼之性,避免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同時,玄參可潤肺止咳,與犀角合用,可治療熱邪犯肺、燥熱傷肺所致的咳嗽、咯血等症。

犀角飲中加入菊花,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菊花性涼,味甘苦,具有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的功效。犀角本身也具清熱解毒之效,兩者相合,能加強藥力,更有效地清熱解毒,對治療熱毒熾盛、神昏譫語、發熱煩躁等症狀有顯著效果。
  2. 緩解肝熱: 犀角飲常用於治療熱病、肝熱、神志不清等症。菊花能清肝火、平肝陽,與犀角共同作用,能有效緩解肝熱上炎,使神志清醒,達到清熱解毒、醒神開竅的效果。

總而言之,菊花在犀角飲中起著清熱解毒、平肝明目、緩解肝熱的作用,與犀角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治療功效。

犀角飲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個原因:

  1. 調和藥性: 犀角性寒,味苦,甘草性甘,味平,能緩和犀角的寒涼之性,避免藥性過於峻猛,對脾胃造成損傷。
  2. 增強療效: 甘草味甘,能調和藥性,使其他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同時,甘草還有解毒、抗炎的作用,能輔助犀角清熱解毒,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總之,甘草在犀角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既能調節藥性,又能增強療效,使藥物更加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犀角飲為傳統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風熱上壅,耳門閉外腫痛,膿水流出」之證。此症狀多因風熱邪毒壅滯於頭面耳竅,導致氣血瘀阻、化熱釀膿,表現為耳部紅腫熱痛、膿液外流等。

一、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1. 風熱上壅:風熱之邪侵襲頭面,循經上擾,尤以耳竅為甚,可見耳部腫痛灼熱,甚則膿液流出。
  2. 耳門閉外腫痛:耳門為少陽經所過,風熱鬱結於此,導致經氣不利,發為腫痛,甚則膿成潰破。
  3. 膿水流出:熱毒熾盛,腐肉成膿,潰後膿液外泄,屬熱證、實證範疇。

此方以「清熱解毒、疏風散邪」為主,輔以「化痰散結、消腫排膿」,並藉輕吐法(「取吐為度」)使壅滯之痰熱從上而解。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君藥:犀角屑

  • 性味咸寒,入心、肝、胃經,為清熱涼血、解毒定驚之要藥。
  • 針對風熱化火、熱毒壅盛之病機,直折火勢,防止熱陷心包。

(2)臣藥:升麻、玄參

  • 升麻:辛甘微寒,既能升散風熱,又可清熱解毒,助犀角透解頭面熱毒。
  • 玄參:苦咸寒,清熱涼血、滋陰降火,兼能散結消腫,針對熱毒蘊結之腫痛。

(3)佐藥:常山、松蘿、山梔子仁

  • 常山:苦辛寒,傳統用於涌吐痰涎,此處取其「吐風痰」之效,助邪從上而解。
  • 松蘿(松上寄生):甘苦平,清熱化痰、通絡散結,協助化解熱痰壅滯。
  • 山梔子仁:苦寒,清三焦火熱,利尿泄火,導熱下行。

(4)使藥:生甘草、細辛

  • 生甘草:甘平,清熱解毒,調和諸藥。
  • 細辛:辛溫,少量用之,既能祛風通竅止痛,又可反佐寒涼藥性,防冰伏邪氣。

三、方劑配伍特點

  1. 清透並用:犀角、升麻配伍,一清一透,使熱毒外解。
  2. 痰熱共治:常山、松蘿化痰涌吐,山梔子、玄參清熱散結,針對痰熱膠結之病機。
  3. 吐法導邪:服後「取吐為度」,藉吐法驅逐上焦風熱痰涎,開閉通竅。

此方體現「急則治標」思路,以清熱解毒為主,吐法為輔,迅速緩解耳竅腫痛化膿之急症。適用於實熱證,若脾胃虛弱或陰虛火旺者,則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犀角屑(鎊)半兩,升麻半兩,玄參半兩,常山半兩,松蘿1分,甘草(生銼)1分,細辛(去苗葉)1分,山梔子仁1分。
吐痰。
上為粗末。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空心徐徐溫服,取吐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1.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通竅利咽的功效,可用於治療風熱上壅,耳門閉外腫痛,膿水流出。
  2. 本方中水菖蒲、犀角、赤小豆、赤芍、木通、玄參均具有一定的毒性,應在醫師的指導下使用。
  3.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關疾病


氣喘扁桃腺炎結膜炎瘧疾神經性厭食症失明角膜炎視神經萎縮視神經炎原發性高血壓百日咳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支氣管炎肺氣腫慢性腎衰竭細菌性食物中毒麻疹肺癌高血壓性心臟病高血壓性腎臟病

相同名稱方劑


犀角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七。 組成:犀角(鎊)1兩,枇杷葉(炙,去毛)1兩,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 主治:胃實熱。嘔噦,吐逆不食,頭痛煩渴。

犀角飲, 出處:《誠書》卷七。 組成:菖蒲1錢,犀角1錢,赤小豆1錢,赤芍藥1錢,木通1錢,玄參1錢,甘菊花1錢,甘草(炙)5分。 主治:風熱上壅,耳門閉外腫痛,膿水流出。

犀角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犀角屑(鎊)半兩,升麻半兩,玄參半兩,常山半兩,松蘿1分,甘草(生銼)1分,細辛(去苗葉)1分,山梔子仁1分。 主治:吐痰。主治:痰瘧。

犀角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九。 組成:犀角(鎊)1兩,竹茹1兩,桔梗(炒)、柴胡(去苗)、黃芩(去黑心)1兩半,朴消2兩,生天門冬(去心)2兩。 主治:肺痿。咳嗽氣喘,喉中有血。

犀角飲, 出處:《得效》卷十六。 組成:犀角2兩,黃芩半兩,白附子1分(炮,去皮尖),麥門冬1分(去心),車前子半兩,羌活半兩。 主治:黃膜上衝。因脾經受風,食毒傷胃,致黑晴從下生,其黃膜上衝,疼痛至甚,閉澀難開。

犀角飲, 出處:《聖濟總錄》卷四十二。 組成:犀角(鎊屑)1兩,羌活(去蘆頭)1兩,酸棗仁(炒)3分,茯神(去木)3分,甘菊花1兩,防風(去叉)3分,人參3分,柴胡(去苗)1兩。 主治:膽虛。膽受冷,精神不安,眼目昏暗,卧起不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