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眼通光散

洗眼通光散

XI YAN TONG GUANG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19

熱/寒比例

極寒 (0.05)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3%
大腸經 33%
脾經 16%
胃經 16%
肺經
大腸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洗眼通光散中加入瓜蔞,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瓜蔞性寒,味甘苦,入肝、脾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眼部因熱毒引起的紅腫疼痛,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
  2. 涼血止血,明目退翳:瓜蔞能涼血止血,對於眼部因熱毒上攻引起的出血、翳膜等,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效果,能有效改善眼部視力模糊,促進視力恢復。

因此,洗眼通光散中加入瓜蔞,可以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涼血止血,明目退翳,改善眼部疾病症狀,達到通光止痛的效果。

洗眼通光散中加入豬胰,主要是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豬胰性寒,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豬胰能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2. 滋養明目,恢復視力: 豬胰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等營養物質,這些物質對於維持眼部健康,促進視力恢復都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洗眼通光散中加入豬胰,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滋養明目等作用,對於治療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眼疾有一定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洗眼通光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攀睛翳膜」(角膜斑翳、翼狀胬肉等增生性眼疾)、「昏澀」(視物模糊、眼睛乾澀)、「風毒腫痛」(因風熱或外邪侵襲導致的眼瞼紅腫疼痛),顯示其適用於外障眼病(外眼部病變),尤其以風熱壅滯、翳膜遮睛為主要病機者。


二、組成與藥理邏輯分析

1. 方劑組成

  • 栝樓(瓜蔞):清熱化痰、散結消腫。其性涼潤,古代外用常治癰腫瘡毒,此處取其清熱散結之效,針對「翳膜」與「腫痛」。
  • 豬胰子:為動物胰臟,傳統用於潤燥(如《本草綱目》載其「潤五臟,去皴皴」)。此處借其油脂特性,潤澤眼部乾澀,緩解「昏澀」。
  • 桑條(桑枝):祛風濕、通經絡,燃燒成灰後外用,具收斂與輕微消炎作用,可能協助清除「風毒」所致紅腫。

2. 炮製與用法原理

  • 煅炭存性:將栝樓填入豬胰後煅燒,桑條煙熏,使藥物炭化,取其「灰藥」輕浮之性,上達眼目。炭化後可能生成碱性物質(如碳酸鉀),溶於水後有溫和清潔、收斂之效,符合「去翳」與「消腫」的治療方向。
  • 沸湯浸洗:通過熱水浸泡藥物,促使有效成分析出,溫熱之性可促進眼部氣血流通,輔助消散風熱邪毒。

3. 配伍邏輯推論

  • 清熱+潤燥+祛風
    栝樓清熱解毒,針對「熱毒」引起的翳膜;豬胰滋潤以緩解燥性眼疾(如乾澀);桑條祛風,改善「風毒」所致的腫痛。三者協同,形成「清、潤、散」的綜合作用。
  • 外用直達病所
    眼部病變部位表淺,洗眼法使藥力直接作用於結膜、角膜,符合古人「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避開內服藥的代謝負擔。

三、潛在治療機轉假設

  1. 物理性清潔:藥灰溶於水後,可能輕微吸附眼部分泌物或沉積物(如翳膜初起時的黏濁物)。
  2. 碱性消炎:桑灰、栝樓灰的碱性成分可能調節局部pH值,抑制細菌滋生(古人所謂「風毒」)。
  3. 油脂保護:豬胰殘留的脂質成分可能形成保護膜,緩解乾燥不適。

此方體現古代「簡便外治」的特色,結合清熱、潤燥、祛風三法,針對外障眼病的常見病機。其藥材選擇與炮製手法,反映對「局部病邪」的直接干預思維。

傳統服藥法


栝樓1枚,豬胰子、桑條子10兩。用栝樓一枚,割下頂蓋,取瓤並子,同豬胰子搗勻,卻入在栝樓內,用原蓋蓋之,坐淨土上,取桑條子十兩,約長四五寸,簇栝樓上,用炭火燒,扇之煙盡,將成灰,即住扇,冷和灰通研極細。
每用2錢匕,沸湯浸,澄清去腳洗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洗眼通光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一一。 組成:栝樓1枚,豬胰子、桑條子10兩。 主治:攀睛翳膜,昏澀,風毒腫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