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腎暖肝湯

補腎暖肝湯

BU SHEN NUAN GA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揣摩有得集》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5

熱/寒比例

(3.6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9%
脾經 22%
肝經 20%
胃經 13%
肺經 9%
膀胱經 4%
腎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腎暖肝湯」中加入黨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益脾腎: 黨參味甘性平,歸脾、肺經,具有補中益氣、健脾益腎的功效。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兩者相輔相成,黨參可以補益脾胃,使脾胃運化正常,進而滋養腎氣,達到補腎的效果。
  2. 調和氣血: 肝藏血,腎藏精,肝腎精血互生,黨參能補氣生血,調和氣血,有助於肝腎氣血的流通,改善肝腎功能,達到暖肝的作用。

綜上所述,黨參在「補腎暖肝湯」中能起到補益脾腎、調和氣血的作用,是補腎暖肝的重要藥材。

補腎暖肝湯中加入白朮,主要原因有二:

  1. 健脾益氣,助藥力達腎肝: 白朮性溫味甘,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之效。腎肝皆為先天之本,脾胃為後天之本,脾胃虛弱則氣血生化不足,難以滋養腎肝。白朮健脾益氣,可使脾胃運化正常,氣血充沛,進而增強補腎暖肝藥物的功效。
  2. 利水滲濕,助藥力行氣: 白朮亦可利水滲濕,改善水濕停滯於體內的情況,使補腎暖肝的藥效更好地發揮。同時,白朮可促進氣血流通,有利於補腎暖肝藥物更好地運行至腎肝部位,發揮其補益功效。

補腎暖肝湯中加入山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補腎: 山藥性平味甘,入脾、肺、腎經,具有滋陰補腎、健脾益肺的功效。腎主藏精,精氣虧損則易出現腰膝痠軟、頭暈耳鳴等症狀。山藥能滋補腎精,改善腎氣虛弱,從而緩解腎虛引起的症狀。
  2. 健脾益氣: 肝脾相生,脾氣虛弱則易影響肝血的生成,進而加重肝虛。山藥能健脾益氣,促進脾胃運化,改善肝血不足,協調肝脾功能,達到暖肝的效果。

因此,補腎暖肝湯中加入山藥,可以同時達到滋陰補腎和健脾益氣的功效,更有利於改善腎虛肝弱的症狀。

補腎暖肝湯中加入巴戟天,主要是因為其藥性溫補,兼具補腎壯陽與溫肝散寒之效。

巴戟天味甘性溫,入腎、肝經,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溫腎陽、散寒止痛等功效。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陽痿早洩、宮寒不孕等症狀,以及肝腎不足、肝氣鬱結所致的脅肋疼痛、月經不調等症狀,都有一定的療效。因此,在補腎暖肝湯中加入巴戟天,可以有效地溫補腎陽,改善肝腎功能,達到溫補腎肝的效果。

覆盆子於「補腎暖肝湯」方劑中,主要因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腎益精:覆盆子性溫,味甘酸,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固精縮尿的功效。對於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2. 暖肝養血:覆盆子亦可溫養肝血,對於肝血不足所致的頭暈目眩、面色蒼白、心悸失眠等症狀亦有改善作用。

因此,覆盆子在「補腎暖肝湯」方劑中,能起到補腎益精、暖肝養血的作用,對於腎虛肝血不足的患者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補腎暖肝湯」中加入「神麴」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溫陽化濕:神麴性溫,味甘,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健脾消食、化濕止瀉的作用。肝腎虛寒,常伴隨脾胃功能失調,神麴有助於溫陽化濕,改善脾胃消化吸收,為腎肝提供充足的營養。
  2. 調和藥性:神麴性溫,與補腎暖肝湯中其他藥材相配合,可以調和藥性,避免寒涼藥物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同時,神麴也能夠促進其他藥材的吸收利用,提高藥效。

補腎暖肝湯中加入桑螵蛸,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腎壯陽: 桑螵蛸性味甘鹹平,入肝腎經,具有補腎壯陽、固精縮尿的作用。對於腎虛所致的陽痿、早洩、遺精等症狀,桑螵蛸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2. 溫暖肝腎: 桑螵蛸除了補腎,還具有溫暖肝腎的功效。對於肝腎虛寒所致的腰膝酸冷、畏寒肢冷等症狀,桑螵蛸能起到溫陽散寒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體質。

因此,補腎暖肝湯中加入桑螵蛸,能起到補腎壯陽、溫暖肝腎的作用,有助於改善患者的腎虛和肝腎虛寒等症狀。

「補腎暖肝湯」中加入「葫蘆巴」的原因主要有二:

一、 溫腎助陽: 葫蘆巴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溫補腎陽之效。對於腎陽虛所致的腰膝酸軟、畏寒肢冷、陽痿早泄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二、 疏肝解鬱: 葫蘆巴亦能疏肝解鬱,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食慾不振、情緒不穩等症狀,亦有緩解效果。

因此,將葫蘆巴加入「補腎暖肝湯」中,可達到溫腎助陽、疏肝解鬱的功效,有助於改善腎虛肝鬱所導致的各種病症。

補腎暖肝湯中加入芡實,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固腎澀精: 芡實具有補脾止瀉、固腎澀精的功效,能有效改善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遺精滑精等問題,有助於提升腎臟功能。
  2. 溫暖肝脾: 芡實性平,味甘,能溫暖脾胃,改善肝脾虛寒導致的腹瀉、食慾不振等症狀。此外,芡實還能健脾益氣,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有助於肝臟的恢復和修復。

總之,芡實在補腎暖肝湯中,能起到固腎澀精、溫暖肝脾的多重作用,有助於改善腎虛肝寒的症狀,促進身體健康。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腎暖肝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肝氣不和,腎經虛極而腎氣不納」,其證候特點為:

  1. 氣機上衝:腎虛不攝,肝氣失調,導致氣逆上行,出現腹痛難忍、氣衝不舒之象。
  2. 虛火上炎:病人面色發紅,反映腎陰不足,虛陽浮越,但舌苔發白不燥,說明並非實熱,而是下焦虛寒、上焦假熱的表現。
  3. 肝腎兩虛:肝主疏泄,腎主封藏,二者失調則氣機紊亂;腎陽不足(虛極)無法溫煦肝脈,進一步加劇氣滯或氣逆。

此方透過溫補肝腎、固攝下元,使腎氣得納、肝氣得疏,從而平息上衝之氣,調和陰陽。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君藥

  • 巴戟天(鹽水炒):溫補腎陽,強筋骨,散寒濕;鹽炒引藥入腎,增強其補腎固攝之效。
  • 覆盆子(鹽水炒):補益肝腎,固精縮尿,針對腎氣不納之遺泄、氣逆。

臣藥

  • 潞參(黨參)、白朮(土炒)、山藥(炒):益氣健脾,補後天以養先天,使腎精得充。土炒白朮加強健脾燥濕之效,助運化以資腎氣。
  • 桑螵蛸(鹽水炒)、芡實:固精止遺,收澀下元,協助巴戟、覆盆子斂攝腎氣。
  • 葫蘆巴(鹽水炒):溫腎助陽,散寒止痛,針對下焦虛寒所致的腹痛、氣逆。

佐使藥

  • 西茴(小茴香,鹽水炒):暖肝散寒,理氣止痛,調和肝氣不和之滯痛。
  • 神曲(炒):健脾消食,防補藥滋膩礙胃。
  • 五味子(加減):若口乾,為虛火上炎傷津,加五味子斂肺滋腎,生津澀精,助降虛火。

配伍特點

  1. 鹽炒引經:多味藥以鹽水炒制,引藥力下行入腎,增強溫補下焦之功。
  2. 肝腎同調:巴戟、覆盆子補腎為主,佐以小茴香暖肝,符合「乙癸同源」理論。
  3. 標本兼治:健脾益氣以充腎精(治本),固澀降氣以緩氣逆(治標)。

三、推論可能功效與機轉

  1. 溫補下焦:透過巴戟、葫蘆巴等藥溫腎陽,改善虛寒性腹痛與氣機上衝。
  2. 固攝氣機:桑螵蛸、芡實收澀腎氣,覆盆子助其納氣歸元,緩解氣逆症狀。
  3. 調和肝脾:小茴香疏肝,參、朮健脾,間接輔助肝腎功能恢復。

此方適用於肝腎虛寒、氣逆不降之證,臨床可能見於虛寒性腹痛、疝氣、遺尿或虛陽上浮之假熱症候。其設計緊扣「補腎暖肝」核心,兼顧標本,配伍層次分明。

傳統服藥法


潞參3錢,白朮3錢(土炒),山藥3錢(炒),巴戟5錢(去心,鹽水炒),覆盆子5錢(鹽水炒),神曲1錢(炒),桑螵蛸3錢(鹽水炒),葫蘆巴2錢(鹽水炒),芡實3錢,西茴1錢(鹽水炒)。
如口乾,加五味子5分。
溫補肝腎。
水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面色發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腎暖肝湯, 出處:《揣摩有得集》。 組成:潞參3錢,白朮3錢(土炒),山藥3錢(炒),巴戟5錢(去心,鹽水炒),覆盆子5錢(鹽水炒),神曲1錢(炒),桑螵蛸3錢(鹽水炒),葫蘆巴2錢(鹽水炒),芡實3錢,西茴1錢(鹽水炒)。 主治:溫補肝腎。主治:肝氣不和,腎經虛極而腎氣不納。氣直上衝,腹痛難忍,病人面色發紅,舌苔發白不燥,虛火上炎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