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香烏藥湯

茴香烏藥湯

HUI XIANG WU YAO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1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3.5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18%
脾經 18%
肝經 16%
胃經 15%
肺經 8%
膀胱經 7%
心經 4%
大腸經 4%
心包經 2%
膽經 2%
三焦經 2%
腎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茴香烏藥湯中加入茴香,主要有以下兩大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茴香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之效。對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狀,茴香能溫中散寒,促進消化,緩解疼痛。
  2. 協同烏藥,增強療效:烏藥性溫,味辛、苦,入肝、脾經,具有理氣止痛、溫中止瀉之效。茴香與烏藥配伍,互相協同,增強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治療效果更佳。

茴香烏藥湯中包含烏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烏藥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止痛的功效。其氣味芳香,能疏肝理氣,散寒止痛,對於因氣滯血瘀、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胃痛、疝氣、痛經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2. 配合茴香功效:茴香味辛、甘,性溫,入脾、胃經,同樣具有行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烏藥與茴香搭配,相輔相成,增強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對於寒凝氣滯、肝氣鬱結所致的腹痛、胃痛等症狀療效更佳。

茴香烏藥湯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止痛: 吳茱萸性溫,入肝、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之功效。對於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狀,吳茱萸可溫暖脾胃,驅散寒邪,達到止痛的效果。
  2. 助茴香、烏藥行氣止痛: 茴香、烏藥均具有行氣止痛的功效,與吳茱萸合用,可加強其行氣止痛之效,並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更有效地緩解疼痛。

茴香烏藥湯中加入補骨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陽散寒,助烏藥行氣止痛: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脾、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與烏藥配伍,可增強烏藥溫陽散寒、行氣止痛的效力,尤其適用於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胃痛、痛經等症狀。
  2. 溫脾止瀉,協茴香理氣消脹: 補骨脂亦能溫脾止瀉,與茴香配伍,可加強理氣消脹、止痛止瀉的作用。此組合尤其適用於寒邪客脾所致的腹痛、腹瀉等症狀。

茴香烏藥湯中包含萆薢,主要原因有二:

  1. 利水滲濕: 萆薢味甘淡性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消腫止痛的功效。此方以茴香、烏藥等溫散寒濕,萆薢則助其利水滲濕,將體內寒濕排出,達到溫腎止痛的目的。
  2. 通絡止痛: 萆薢兼具通絡止痛之效,可舒筋活絡,緩解寒濕所致的疼痛。與方中烏藥、茴香等藥物協同作用,增強通絡止痛的效果,緩解腰膝痠痛、肢體麻木等症狀。

茴香烏藥湯中加入木瓜,主要考慮以下兩點:

1. 疏肝理氣,消食化滯: 木瓜味甘性平,入脾、胃經,具有消食化積、疏肝理氣的功效。與茴香、烏藥等藥材配伍,可加強理氣止痛,消食化滯的功效,有助於緩解肝氣鬱結、脾胃不和引起的胸腹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

2. 促進藥物吸收: 木瓜富含蛋白酶,可以分解食物中的蛋白質,促進藥物的吸收和利用,提升藥效。在茴香烏藥湯中加入木瓜,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有效成分被人體吸收,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茴香烏藥湯中加入木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與茴香、烏藥等藥材搭配,可共同疏肝理氣,緩解疼痛,尤其適用於肝胃氣滯、胸腹脹痛等症。
  2. 健脾消食: 木香也能健脾消食,促進消化吸收,幫助脾胃運化。與茴香、烏藥等藥材協同作用,可改善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狀,有助於整體調理脾胃功能。

茴香烏藥湯中加入砂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理氣和胃:砂仁味辛溫,具有行氣化濕、溫中止痛的功效。其與茴香、烏藥等藥物共同作用,可溫和脾胃,促進消化,緩解氣滯、腹脹、疼痛等症狀。
  2. 增強藥效:砂仁氣味芳香,能引導藥力直達病所。與茴香、烏藥等藥物配伍,可增強藥效,使藥力更有效地發揮作用。

總體而言,砂仁的加入,不僅有助於理氣和胃,還可增強藥效,使茴香烏藥湯的療效更為顯著。

茴香烏藥湯為一經典中醫方劑,旨在溫腎散寒、行氣止痛。其中,荔枝核作為一味重要成分,其性溫、味甘微苦,歸肝、腎經,擅長行氣散結、溫腎助陽。荔枝核內含豐富的植物固醇及抗氧化物質,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因寒凝氣滯所致的各種疼痛,如疝氣、脹痛等症狀。與方中其他藥材如小茴香、烏藥相輔相成,共同增強溫腎散寒、行氣止痛之效。荔枝核的加入,使得茴香烏藥湯更適合用於治療下焦虛寒、氣機不暢所導致的腹部脹痛、疝痛等病證,充分體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茴香烏藥湯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疝氣初感寒邪或寒濕兼感,未鬱爲熱者」,即因下焦受寒或寒濕凝滯,導致氣機不暢、筋脈拘急所引發之疝痛。其特徵爲少腹脹痛牽引睾丸,或腰脊冷痛,脈象沉緊,舌苔白滑,屬寒證範疇。古籍強調「未鬱爲熱」爲用方關鍵,若已化熱則不宜。

二、組成與治療原理

  1. 溫裏散寒,行氣止痛

    • 君藥
      • 烏藥(2錢):辛溫通行下焦,善疏解寒鬱氣滯,爲疝氣要藥。
      • 茴香(炒,1錢):芳香溫散,專入肝腎,暖少腹而祛寒止痛。
    • 臣佐
      • 吳茱萸(3-7分):直入肝經,散陰寒而止厥陰經之疝痛。
      • 木香(1錢)、砂仁(1錢):助行氣化濕,解氣機痺阻。
      • 肉桂(加減用):強化溫腎散寒之力,對寒甚者尤宜。
  2. 補腎祛濕,通絡舒筋

    • 破故紙(1錢):溫補腎陽,助火以散下焦沉寒。
    • 川萆薢(5錢):分利濕濁,防寒濕黏滯氣機。
    • 木瓜(2錢):柔肝舒筋,緩解寒性拘攣疼痛。
    • 牛膝、杜仲(加減用):引藥下行兼壯腰脊,針對痛引腰背者。
  3. 散結專藥,直達病所

    • 荔枝核(5錢):辛溫入肝,善散寒結而消疝腫。
    • 豬胞(加減用):傳統以形治形,引藥入下焦疝痛部位。

三、組方邏輯
此方以「溫通」爲核心,結合以下思路:

  • 標本兼顧:烏藥、茴香、吳茱萸治標散寒,破故紙、杜仲固本溫腎。
  • 氣濕同治:行氣藥(木香、砂仁)配伍祛濕藥(萆薢、木瓜),避免濕阻加重氣滯。
  • 定向用藥:荔枝核、豬胞爲疝氣專藥,體現中醫「引經報使」思想。

四、適用病機推論
針對寒濕客於肝經,下注睾丸或少腹,導致氣血凝澀、經絡拘急。溫散之力可驅寒,行氣之效能暢滯,補腎之品防其虛寒內生,共奏「散寒濕、行氣滯、止疝痛」之效。

(註:此分析基於古籍記載與中醫理論推演,具體運用需依實際辨證。)

傳統服藥法


茴香(炒,研)錢許,烏藥2錢,吳茱萸(湯泡)3或5或7分,破故紙(炒,研)錢許,川萆薢5錢,木瓜2錢,木香錢許,砂仁錢許,荔枝核(炒,研)5錢。
或加豬胞(炙,研)錢許;痛引腰脊,加牛膝、杜仲;寒甚,可加肉桂5分至1錢;虛甚,可加人參。
亦可浸酒服。
鬱久成熱者,不宜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性溫,孕婦慎用。
  • 本方有散寒止痛的作用,若患者有發熱、口渴、尿黃等熱象,則不宜使用。
  • 本方有理氣止痛的作用,若患者有腹脹、便溏等氣滯證象,則可配合使用。

相關疾病


腹股溝疝氣睪丸疼痛腫脹

相同名稱方劑


茴香烏藥湯, 出處:《顧松園醫鏡》卷十三。 組成:茴香(炒,研)錢許,烏藥2錢,吳茱萸(湯泡)3或5或7分,破故紙(炒,研)錢許,川萆薢5錢,木瓜2錢,木香錢許,砂仁錢許,荔枝核(炒,研)5錢。 主治:疝氣病初感寒邪或寒濕兼感,未鬱爲熱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