芍藥散

芍藥散

SHAO YAO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保命集》卷中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7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30%
脾經 16%
膀胱經 13%
心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3%
肝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芍藥散方中包含白芍,主要原因如下:

  1. 緩解疼痛: 白芍具有鎮痛、止痛的功效,能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脅肋疼痛、腹痛、經行腹痛等症狀。芍藥散以疏肝解鬱為主要功效,白芍的鎮痛作用正好補足了此方治痛的不足,使療效更顯著。
  2. 養血柔肝: 白芍性微寒,入肝經,能養血柔肝,緩解肝氣鬱結引起的各種不適,如情緒煩躁、失眠多夢、月經不調等。芍藥散中加入白芍,不僅能緩解疼痛,還能起到養血安神的作用,使治療更全面。

芍藥散中包含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一、 溫陽化寒: 桂枝性溫,具有溫經散寒、通陽化氣的作用。芍藥散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痛經、腹痛等症,桂枝可溫暖子宮,驅散寒氣,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二、 調和營衛: 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流通。芍藥散中芍藥、當歸等藥材偏於養血,桂枝則能推動氣血運行,使藥力更易到達病所,提高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芍藥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原方主治:非時下血及血痢。
「非時下血」指婦女月經不調,經血非時而下(崩漏);「血痢」則為痢疾中以下血為主症者,多因濕熱或虛寒損傷血絡所致。此方以調理氣血、和營止痢為核心,推測其適用於氣滯血瘀兼寒凝所致的出血與下痢,尤其傾向於虛寒性或氣血失和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香附子(醋製)

    • 主入肝經,醋製增強行氣止痛、疏肝解鬱之效,兼能止血(醋收斂)。
    • 配伍鹽煮,取其「軟堅下行」之意,助調和氣血,針對下焦鬱滯。
  2. 肉桂

    • 溫陽散寒、通脈止痛,能改善虛寒性血瘀。其溫性可制約芍藥之寒,協調陰陽。
    • 溫補下元,助氣化以止寒痢。
  3. 延胡索(炒)

    • 活血行氣止痛,炒製後偏溫,善治氣滯血瘀之痛症(如腹痛、經痛)。
    • 與香附相配,強化氣血雙調之功,針對「非時下血」之瘀阻病機。
  4. 白芍藥

    • 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兼能緩解裏急後重(血痢常見症狀)。
    • 與肉桂形成「溫斂並用」結構,既防溫燥傷血,又防酸寒礙陽。

全方配伍邏輯

  • 氣血兼顧:香附、延胡索行氣活血;白芍養血和營,契合「調氣則血自止」之理。
  • 寒溫調和:肉桂溫通、白芍微寒,相反相成,適應寒熱錯雜或虛寒夾瘀之證。
  • 標本同治:既止出血/痢(治標),又疏肝溫中、調暢氣血(治本)。

推論延伸
此方可能對以下機制有效:

  1. 子宮收縮調節(芍藥+香附):改善崩漏或經血淋漓。
  2. 腸道平滑肌鬆弛(白芍+延胡索):緩解血痢腹痛。
  3. 微循環改善(肉桂+延胡索):溫通血脈,散瘀止血。

適用證候特點

  • 血色暗紫、夾小血塊
  • 腹痛綿綿,喜溫按
  • 舌淡黯或有瘀斑,脈弦細澀

傳統服藥法


香附子4兩(黃子醋兩碗,鹽1兩,煮乾為度),肉桂,延胡索(炒),白芍藥。
上為細末。
每服2錢,沸湯調下,不拘時候。
本方方名,原書(人衛本)作「芍藥湯」。方中肉桂、延胡索、白芍藥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子癇嗅覺減退喪失妊娠腹痛胎位不正心絞痛尿失禁肺結核疥癬前列腺炎胰臟炎半身不遂乳腺炎子宮崩漏膀胱炎胃及十二指腸炎乳房腺體瘤原發性高血壓心肌梗塞肺性心臟病心包炎

相同名稱方劑


芍藥散, 出處:《普濟方》卷四○七。 組成:赤芍藥、黃連、蛇床子。 主治:小兒奶疥癬癩。

芍藥散, 出處:《博濟》卷三。 組成:赤芍藥1兩半,官桂(去皮)3兩,甘草半兩(炮)。 主治:非時下血及血痢。

芍藥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赤芍藥半兩,桂心半兩,川芎半兩,黃芩半兩,薯蕷半兩。 主治:小兒夜啼不止,胸滯氣脹,膈中氣逆,嘔吐腹痛。

芍藥散, 出處:《保命集》卷中。 組成: 芍藥散(《保命集》卷中。)出處:《保命集》卷中。組成:芍藥2兩,桂枝5錢。主治:解利傷寒。 。 主治:解利傷寒。

芍藥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九。 組成:赤芍藥1兩,黃耆3分(銼),犀角屑半兩,檳榔半兩,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小兒心氣不足,舌本無力,令兒語遲。

芍藥散, 出處:《普濟方》卷五十四引《聖惠》。 組成:赤芍藥半兩,白芍藥半兩,川芎半兩,當歸半兩,甘草半兩,大黃半兩,木鱉子半兩。 主治:熱壅生風,耳內痛與頭相連,膿血流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