皂蛤散

皂蛤散

ZAO HA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3

熱/寒比例

中性 (0.92)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40%
大腸經 20%
腎經 20%
膀胱經 20%
肺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皁蛤散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外感熱毒、癰腫瘡瘍、跌打損傷等症狀,皁莢能有效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配合其他藥物,起到協同作用。
  2. 促進排膿,加速傷口癒合: 皁莢具有活血化瘀、引導膿液排出、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對於膿腫瘡瘍,皁莢能促進膿液排出,加速傷口癒合,避免感染加重。

總之,皁莢在皁蛤散中發揮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促進排膿、加速傷口癒合的作用,與其他藥物配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皁蛤散中包含文蛤,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文蛤味甘鹹,性寒,具有清熱解毒、利濕化痰的功效。皁蛤散主要用於治療濕熱蘊結,痰熱壅肺所致的咳嗽、咯痰等症狀,文蛤的清熱解毒作用可有效清除肺熱,緩解痰熱壅肺的症狀。
  2. 利濕化痰: 文蛤具有利濕化痰的作用,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積聚的濕熱,使痰液更容易咳出。皁蛤散中加入文蛤,可以加強利濕化痰的效果,促進痰液排出,改善呼吸道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皂蛤散》傳統功效與方義分析

一、傳統古代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婦人吹奶腫痛,頭疼發熱」。「吹奶」即乳癰(類似現代乳腺炎),多因乳汁瘀積或外感邪毒,導致乳房紅腫熱痛,伴隨頭疼、發熱等外感熱證。方中強調「取汗出為度」,顯示其透過發汗解表、散結消腫以疏通經絡鬱熱。

二、組成藥物分析

  1. 皂角

    • 性味辛溫,善通竅、散結、祛痰。此方取「燒灰存性」製法,減其峻烈之性,保留宣通之力,能破瘀消腫,尤擅疏通乳腺壅滯。
    • 皂角傳統亦用於癰疽初起,其辛散之性可透邪外出,燒灰後更兼收斂之效,緩和刺激性。
  2. 蛤粉(真者)

    • 此處應指「文蛤粉」或「海蛤殼」,性味鹹寒,清熱化痰、軟堅散結。《本經》載其主「惡瘡蝕、五痔」,能消局部腫毒。
    • 與皂角相配,一溫一寒,皂角散結通絡,蛤粉清熱軟堅,共奏開鬱消腫之效。

三、配伍原理與作用機制

  1. 辛溫發散與鹹寒清解並行

    • 皂角辛溫走竄,開泄毛孔以發汗解表;蛤粉鹹寒,清解局部熱毒。二者一散一清,針對「乳汁瘀積化熱」兼「外感風邪」之病機,使邪從汗出而解。
  2. 燒灰存性的深意

    • 皂角燒灰後降低毒性,緩和對黏膜的刺激,更適合乳腺局部炎症;灰分亦有收斂作用,防辛散過度傷正。
  3. 酒調服助藥力

    • 熱酒送服能增強辛溫藥性,促進氣血運行,助藥力達表發汗,加速邪熱外透。

四、延伸思考(皂蛤丸之變通)
《醫林纂要》改散為丸,丸劑作用較緩,可能用於症狀較輕或需長期調理者,避開散劑峻烈之性,適合體弱者漸消緩散。

結論
此方以皂角通竅破滯為君,蛤粉清熱軟堅為佐,透過發汗解鬱、散結消腫,針對乳癰初起兼表證者。其組方簡練,體現古代「結者散之」「熱者寒之」的治療思路。

傳統服藥法


皂角1梃(不蛀者,燒灰有性),蛤粉(用真者)各等分。
上為細末。
每服2錢,食後用熱酒調服。取汗出為度。
本方改為丸劑,名「皂蛤丸」(見《醫林纂要》)。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皂蛤散, 出處:《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組成:皂角1梃(不蛀者,燒灰有性),蛤粉(用真者)各等分。 主治:婦人吹奶腫痛,頭疼發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