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蘇膏

LAI SU GAO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7

寒性指數

1

熱/寒比例

極熱 (17.00)

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50%
肺經 50%
大腸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來蘇膏中加入皁莢,主要基於其消炎止痛、殺菌止癢的功效。

皁莢富含皁苷,具備強力的抗菌作用,可抑制多種致病菌的生長,有效控制感染。同時,其消炎作用能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疼痛。此外,皁莢的止癢功效也能緩解皮膚搔癢症狀。

因此,在來蘇膏中添加皁莢,能夠增強其消炎殺菌的效果,促進傷口癒合,有效治療外傷感染等疾病。

主治功效


來蘇膏主治功效與原理分析

主治功效

根據古籍記載,來蘇膏主要用於治療以下症狀:

  • 風癇、心恙、風狂: 這些症狀類似於現代醫學中的癲癇、精神疾病等,表現為抽搐、意識不清、狂躁等。
  • 中風涎沫潮閉、牙關不開: 中風導致的口中充滿痰涎、無法開口說話。
  • 破傷風搐: 破傷風引起的抽搐。

治療原理

來蘇膏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祛風、化痰、開竅」理論,通過刺激鼻腔,引發排痰反應,以緩解症狀。

  1. 祛風:

    • 古文如《本經逢原》指出,皂莢「辛散屬金,治厥陰風木之病」,具有「去風拔毒」的功效。
    • 風邪是中醫學中導致癲癇、中風、破傷風等疾病的重要病因之一。皂莢被認為可以驅散侵入人體的風邪。
  2. 化痰:

    • 來蘇膏的主要成分皂莢,在多篇古籍如《本經逢原》、《類證治裁》、《奇效良方》、《冷廬醫話》等中均被記載具有化痰的功效,特別是針對「風痰」、「頑痰」、「痰涎」。
    • 《本經逢原》提到「煎之、服之則治風痰喘滿」、「治濕熱痰積,肺癰吐腥,及痰迷顛妄,千緡湯、皂莢丸、來蘇膏等誠為聖藥」。
    • 《類證治裁》提到其「熬成膏,攤紙上陰乾,用溫水化,入左右鼻孔,取涎。」,明確指出來蘇膏的湧吐痰涎的作用。
    • 痰涎壅盛是癲癇、中風、破傷風等疾病的常見症狀。皂莢的化痰作用有助於清除體內的痰涎,從而減輕症狀。
  3. 開竅:

    • 《本經逢原》記載皂莢有「通關利竅」的功效,並指出「吹之、導之則通上下之竅」。
    • 「竅」在中醫學中指人體的孔竅,包括口、鼻、耳等。來蘇膏通過刺激鼻竅(將藥物吹入鼻孔),可以疏通經絡,使氣血暢通,從而達到開竅醒神的作用。特別是針對「涎沫潮閉,牙關不開」這類症狀。

作用機理

來蘇膏的主要成分皂莢,通過酸漿水浸泡、熬製成膏,再經由溫水化開後吹入鼻腔。這種給藥方式能夠:

  • 刺激鼻黏膜: 皂莢中的皂苷等成分具有刺激性,能夠刺激鼻黏膜,引發噴嚏、流涕等反應。
  • 引發排痰: 鼻黏膜的刺激會進一步引發排痰反應,促使體內痰涎排出。如《冷廬醫話》所載病例:「有臺掾李受卿收此妙藥,依法吹入左右鼻孔內,須臾痰涎出及一碗余,立蘇。」
  • 通利關竅: 痰涎的排出有助於疏通氣道,改善呼吸,進而緩解「牙關不開」、「涎沫潮閉」等症狀。

總結

來蘇膏是一種以皂莢為主要成分,通過刺激鼻腔、引發排痰反應來治療風癇、中風、破傷風等疾病的中藥方劑。其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祛風、化痰、開竅理論。然而,現代醫學對來蘇膏的藥理作用和臨床療效尚缺乏深入研究,其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進一步驗證。

傳統服藥法


皂角1斤(用好肥者,無蟲蛀,去皮弦、切碎)。
上藥用酸漿水一大碗浸,春、秋三四日,冬七日,夏一二日,揉取淨漿水,浸透皂角,汁入銀器或沙鍋,以文武慢火熬,用新柳條、槐枝攪熬似膏藥,取出,攤於夾紙上,陰乾收頓。
如遇病人,取手掌大1片,用溫漿水化在盞內,用竹筒兒盛藥水,將病人扶坐定,頭微抬起,將藥吹入左右鼻孔內;良久扶起,涎出為驗。欲要涎止,將溫鹽湯令病人服1-2口便止。
忌食雞、魚,生硬、濕面。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動脈粥樣硬化癲癇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多痰半身或下肢麻木突然暈倒不省人事

相同名稱方劑


來蘇膏, 出處:《醫方類聚》卷一一九引《瑞竹堂方》。 組成:皂角1斤(用好肥者,無蟲蛀,去皮弦、切碎)。 主治:遠年日近風癇心恙,風狂中風,涎沫潮閉,牙關不開,破傷風搐。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