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補虛丸中包含白附子,主要考量其以下兩點功效:
- 溫陽散寒,祛風除濕:白附子性溫,入脾、腎經,具有溫陽散寒之效,可助於補益脾腎之氣,驅散寒邪,改善因陽虛所致的畏寒肢冷、腰膝酸軟等症狀。
- 祛風止痛:白附子亦有祛風止痛之效,可用於治療風寒濕痹所致的關節疼痛、麻木等症狀。
因此,白附子在補虛丸中起到溫陽補虛、祛風止痛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達到補虛扶正、驅寒止痛的功效。
補虛丸方劑中包含半夏,看似矛盾,實則有其道理。半夏味辛、微苦,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之功效。
其入脾胃經,能燥濕化痰,健脾和胃,對於脾胃虛弱、痰濕阻滯所致的虛證,如食慾不振、脘腹脹滿、嘔吐等,有良好的改善作用。同時,半夏也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氣虛、升降失常所致的虛證,如胃氣上逆、反胃嘔吐等,也有效。因此,半夏在補虛丸中起到化痰健脾、降逆止嘔的作用,為藥方增添了化濕健脾、止嘔安胃的功效,使補虛丸更能全面調治虛證。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補虛丸》主治功效分析
根據現存古籍記載,《補虛丸》的組成與主治功效略有不同,以下根據不同古籍記載進行分析:
一、 組成與主治
根據不同古籍記載,《補虛丸》的組成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
白附子、半夏組成:
- 出處: 《博濟方》、《幼幼新書》
- 組成: 新羅白附子、大半夏(各一兩)
- 製法: 湯洗去皮,浸泡後焙乾為末,或以生薑汁煮糊為丸,或以麵糊為丸。
- 主治: 小兒久患脾胃虛弱,風邪中入,導致的慢驚。
- 分析: 此方以白附子祛風燥濕、化痰解毒,半夏降逆止嘔、燥濕化痰,兩藥合用,意在祛除風邪、化痰濕,以治療小兒慢驚。
人參、白朮、山藥、枸杞子、鎖陽組成:
- 出處: 《丹溪心法》、《醫學原理》
- 組成: 人參、白朮、山藥、枸杞子、鎖陽
- 製法: 為末,麵糊為丸。
- 主治: 精氣不足。
- 分析: 此方以人參、白朮大補元氣,山藥、枸杞子滋陰補腎,鎖陽益精補陽,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陰、補腎填精之功,適用於精氣不足之證。
澤蘭葉等組成:
- 出處: 《婦人大全良方》、《外臺祕要》
- 組成: 澤蘭葉、石膏、川芎、甘草、當歸、白芷、防風、白朮、藁本、川椒、厚朴、乾薑、桂心、細辛。
- 製法: 為細末,煉蜜為丸。
- 主治: 婦人虛勞,產後血脈虛竭,四肢羸弱,飲食減少,血脈不通等症。
- 分析: 此方以澤蘭葉活血祛瘀,當歸、川芎養血活血,白朮、甘草健脾益氣,石膏清熱,諸藥合用,意在補氣養血、活血祛瘀,適用於婦人產後虛勞,血脈瘀阻之證。方中亦有祛風散寒之品,如防風、藁本、川椒、桂心、細辛等,兼顧產後感受風寒之證。
二、 治療原理
《補虛丸》的治療原理,根據不同組成,可歸納如下:
- 白附子、半夏組成: 以祛風燥濕、化痰解毒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祛除風邪、化解痰濕,達到治療小兒慢驚的目的。
- 人參、白朮、山藥、枸杞子、鎖陽組成: 以益氣養陰、補腎填精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補充人體精氣,改善精氣不足的狀態。
- 澤蘭葉等組成: 以補氣養血、活血祛瘀為主要治療原則,通過補充氣血、活血化瘀,改善婦人產後虛勞,血脈瘀阻的狀況。
三、 應用
《補虛丸》的應用,需根據具體組成和患者病情,辨證施治。
- 白附子、半夏組成: 主要用於治療小兒脾胃虛弱,風邪入侵所致的慢驚。
- 人參、白朮、山藥、枸杞子、鎖陽組成: 主要用於治療精氣不足所致的各種虛弱症狀。
- 澤蘭葉等組成: 主要用於治療婦人產後虛勞,血脈瘀阻所致的各種症狀。
此外,在治療淋證時,《補虛丸》多作為輔助用藥,在排除病邪後,用於調理身體,恢復元氣。例如,在治療勞淋時,通常先用葵子末煎湯,待小便通暢後,再服用《補虛丸》或散,以鞏固療效。
總結
《補虛丸》並非單一方劑,而是根據不同病症和治療需求,由不同藥物組成的系列方劑。其主治功效涵蓋了小兒慢驚、精氣不足、婦人產後虛勞等多個方面。臨牀應用時,需根據具體情況辨證選方,方能取得良好療效。
傳統服藥法
新羅白附子1兩(湯洗去皮),大半夏1兩。
墜涎,安蟲。
上藥各用白湯浸三日,每日換水三度,取出焙乾為末,以生薑自然汁,著二錢薑末,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3丸,溫粟米飲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虛丸, 出處:《廣筆記》卷二。 組成:棉花子仁1斤,補骨脂4兩,白茯苓2兩,沒藥2兩。 主治:虛弱。
補虛丸,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新羅白附子1兩(湯洗去皮),大半夏1兩。 主治:墜涎,安蟲。主治:小兒久患脾胃虛弱,風邪中入,而致慢驚。
補虛丸, 出處:《丹溪心法》卷三。 組成: 補虛丸(《丹溪心法》卷三。)出處:《丹溪心法》卷三。組成:人參、白朮、山藥、枸杞、瑣陽。主治:補損。 。 主治:補損。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