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黃益母湯
DI HUANG YI MU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一五三
熱性指數
4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極寒 (0.15)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28%
肺經 14%
腎經 14%
心包經 14%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地黃益母湯中加入生地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涼血止血:生地黃性寒,入心、肝、腎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益母草性溫,擅長活血化瘀,但若血熱妄行,則易加重出血。生地黃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涼血、止血的作用,協同益母草,更好地止血止痛。
- 滋陰養血:生地黃滋陰養血,可以改善因血虛所致的經血量少、色淡、面容蒼白等症狀。益母草活血化瘀,易傷陰血,而生地黃的滋陰作用可以起到保護陰血的作用,避免藥性過於偏燥。
地黃益母湯中包含益母草,其主要原因有二:
一、協同作用:益母草性涼,具有活血化瘀、涼血止血的功效。與地黃的滋陰補血、清熱涼血功效相輔相成,共同改善女性月經不調、經期腹痛、產後瘀血等症狀。
二、針對病症:地黃益母湯主要針對血瘀阻滯、氣血運行不暢引起的各種婦科疾病。益母草的活血化瘀功效,可有效改善瘀血阻滯,促進氣血運行,進一步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地黃益母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血傷不止,兼赤白帶下」,其病機核心在於陰血虧損、血不攝血,或兼夾濕熱瘀滯。
- 血傷不止:指婦人崩漏、產後惡露不盡等出血症,多因陰虛血熱或瘀阻胞宮,迫血妄行。
- 赤白帶下:赤帶屬血分有熱,白帶多與濕濁下注相關,反映濕熱瘀結、任帶失約之證。
此方以涼血止血、化瘀調經為主,兼顧清熱利濕,標本兼治,適用於血熱夾瘀或陰虛血失統攝之證。
組成藥味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生地黃汁(半碗)
- 性味歸經:甘、苦、寒,入心、肝、腎經。
- 傳統功效:
- 滋陰涼血:清解血分虛熱,治陰虛內熱所致出血(如崩漏、衄血)。
- 生津止血:通過滋養陰液、固攝血脈,改善血熱妄行。
- 生用偏瀉:鮮地黃汁性寒更甚,清熱力強,適合急性血熱出血。
2. 益母草汁(半碗)
- 性味歸經:辛、苦、微寒,入肝、心包經。
- 傳統功效:
- 活血調經:善治婦人血瘀經閉、產後惡露不盡,化瘀而不傷新血。
- 利水消腫:通過行血利濕,間接改善濕熱下注之帶下(如赤白帶)。
- 生用鮮汁:鮮品辛散力更強,尤擅活血清熱,助生地黃涼血不留瘀。
配伍邏輯
- 動靜結合:生地黃靜斂涼血,益母草動散化瘀,二者一止一行,避免涼遏留瘀或活血動血之弊。
- 標本兼顧:生地黃治本(滋陰清熱),益母草治標(活血祛濕),共奏養陰不滯瘀、化瘀不傷陰之效。
- 劑型特點:鮮汁同煎,保留藥性清潤流動之性,適合血熱瘀滯之急證。
治療原理
針對「血傷不止兼赤白帶下」:
- 血熱妄行→生地黃涼血滋陰,益母草散瘀通絡,使血循常道。
- 濕熱瘀阻→益母草活血利濕,生地黃清熱養陰,分解濕熱互結。
- 胞宮不固→通過調和血分,間接恢復任帶二脈約束功能。
此方簡潔而切中婦人血證病機,體現中醫「清、養、通」並用之妙。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汁半碗,益母草汁半碗。
上藥各取半盞,同煎至7分,每日3-5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黃益母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五三。 組成:生地黃汁半碗,益母草汁半碗。 主治:婦人血傷不止,兼赤白帶下。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