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藥茯苓散

BU YAO F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5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脾經 16%
心經 13%
腎經 13%
肺經 10%
膽經 8%
胃經 5%
膀胱經 5%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膽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補藥茯苓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其利水滲濕的特性,能有助於消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補益作用。

二、茯苓味甘性平,不寒不燥,對身體的滋補作用較為溫和,適合多種體質的人羣服用。其寧心安神的功效,能幫助改善睡眠質量,減輕精神壓力,進一步增強體質,達到補益的目的。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扶正固本: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補益元氣,增強人體正氣,使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強。茯苓則能健脾利濕,化解濕邪,兩者配合,有助於提升人體的免疫力,抵禦外邪入侵,達到扶正固本的效果。

二、 調和藥性:茯苓性平,偏於利濕,而人參性溫,偏於補氣。兩者相配,可互相調和,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更利於人體吸收,發揮其最佳療效。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木香,主要是為了其行氣解鬱之功效。

茯苓本身健脾利濕,但若脾虛兼有氣滯,則單用茯苓效果不佳。木香味辛性溫,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可助茯苓健脾化濕,使藥效更佳。

此外,木香還有燥濕止瀉的作用,可與茯苓協同作用,加強補脾止瀉的功效,使補藥茯苓散的療效更為全面。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

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在補藥茯苓散中,地骨皮能有效地平衡補藥的燥熱之性,防止補藥過於滋膩而導致上火或熱證。同時,地骨皮也能滋陰潤燥,緩解補藥可能帶來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副作用。

因此,地骨皮的加入,使補藥茯苓散既能補益氣血,又能清熱涼血、滋陰降火,更符合整體的平衡理念,達到藥效更佳、副作用更小的效果。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狗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強腰:狗脊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強腰、祛風除溼的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入心、脾、腎經,能健脾益腎,利水滲溼。兩者搭配,可增強補腎強腰之效,用於治療腰膝痠軟、乏力等腎虛症狀。
  • 固本培元:狗脊能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可改善因腎虛導致的體虛乏力、腰膝痠軟等症狀,起到固本培元的功效。茯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溼,可增強人體抵抗力,輔助狗脊固本培元,改善體質。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天麻,主要是基於其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功效。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頭昏眼花、肢體麻木等症狀。同時,天麻能抑制神經興奮性,對各種原因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將天麻加入補藥茯苓散,可增強補益氣血、健脾益腎的功效,並能改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川芎,是利用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以輔助茯苓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擅長利水滲濕,但單用易傷正氣。川芎則能促進氣血運行,使茯苓的利水功效更為順暢,並避免其單純利水而傷及脾胃。同時,川芎還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配合茯苓達到更佳的療效。

補藥茯苓散的組成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莪朮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胸悶等症狀。茯苓散本身以補益脾腎為主,加入莪朮可兼顧肝氣疏泄,使補而不滯,更為全面。
  2. 消積化瘀: 莪朮亦能消積化瘀,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茯苓散中多以健脾益氣為目的,加入莪朮可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提升藥效。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青葙子,主要基於其清熱明目的功效。青葙子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明目的作用。

茯苓散本身以茯苓為君藥,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效。加入青葙子,可協同茯苓清熱利濕,並兼顧清肝明目,對於因濕熱上蒸、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因此,青葙子在補藥茯苓散中起到輔佐清熱明目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補藥茯苓散方中包含海桐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止癢消腫:海桐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止癢消腫之效。茯苓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海桐皮的加入可以輔助清熱利濕,並針對伴隨的濕疹、皮炎等症狀起到止癢消腫的作用。
  2. 配合茯苓,增強利水效果:茯苓性甘平,擅長利水滲濕,但單獨使用效果有限。海桐皮加入後,可與茯苓相互配合,增強利水效果,並通過清熱止癢,減輕濕疹等症狀,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補藥茯苓散之主治功效分析

補藥茯苓散,見載於《聖濟總錄》,其組成複雜,涵蓋多味藥材,體現出古代醫家對於「大風疾」的獨特見解與治療策略。此方劑並非單純的補益之劑,而是以補為輔,兼顧疏通、清熱、活血等諸多面向,呈現出立體化的治療思路。

方劑組成與藥性分析

補藥茯苓散由以下藥味組成:

  • 茯苓: 性味甘淡平,具有利水滲濕、健脾益氣之功。在此方中,茯苓不僅能去除體內濕邪,亦可助脾運化,為後續補益藥物的吸收打下基礎。
  • 人參: 甘溫,為大補元氣之要藥,能益氣生津、養血。在治療大風疾的過程中,人參可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對抗病邪。
  • 木香: 辛溫,具有行氣止痛、調和脾胃之效。其疏暢氣機的作用可防止補益藥物壅滯,並能緩解因氣滯而產生的疼痛。
  • 地骨皮: 甘寒,能清熱涼血、退虛熱。大風疾往往會伴有熱象,地骨皮則能清泄內熱,改善虛熱症狀。
  • 狗脊: 苦溫,具強筋骨、補肝腎之能。大風疾易導致筋骨失養,狗脊的加入可補益肝腎,強健筋骨。
  • 天麻: 甘平,能平肝息風、定眩安神。大風疾常伴隨眩暈等症狀,天麻可平熄內風,改善相關不適。
  • 川芎: 辛溫,可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大風疾之病理可能涉及氣血瘀滯,川芎可疏通氣血,緩解疼痛。
  • 莪朮: 辛、苦溫,具破癥消癥、行氣止痛之效。莪朮可破散積聚,推動氣血運行,針對大風疾所致之癥積,發揮治療作用。
  • 青葙子: 苦寒,能清肝明目、散風止痛。此藥在方中可能旨在疏散風邪,並改善大風疾所致之眼部不適。
  • 海桐皮: 苦平,具祛濕止痛、消腫解毒之功。海桐皮可祛除濕邪,緩解疼痛,亦可解毒消腫,對於大風疾之相關表現具有針對性。

治療原理分析

綜觀全方,補藥茯苓散的治療思路並非單純補益,而是以補為基礎,兼顧疏通、清熱、活血等多重功效。其治療原理可歸納如下:

  1. 扶正固本: 以人參、茯苓為首,補益元氣,健脾益氣,從根本上增強機體抵抗力,為抗擊病邪奠定基礎。
  2. 疏通氣機: 以木香、川芎、莪朮等藥材,疏暢氣機,活血化瘀,推動氣血運行,防止補益藥物壅滯,並可緩解因氣滯血瘀所致之疼痛。
  3. 清熱涼血: 地骨皮清泄內熱,改善虛熱症狀,並可防止熱邪傷陰。
  4. 祛風除濕: 天麻、青葙子等可平肝熄風,祛除風邪,並可改善眩暈等症狀。海桐皮則可祛濕止痛,針對濕邪而發揮作用。
  5. 強筋健骨: 狗脊可補益肝腎,強筋健骨,對抗因大風疾導致之筋骨失養。

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根據古籍記載,補藥茯苓散主要用於治療「大風疾」。古代醫家所謂之「大風疾」,病因複雜,其臨牀表現可能涉及多系統,表現為筋骨痠痛、肢體麻木、皮膚病變等,同時也可能伴有眩暈、發熱等症狀。此方劑以其多方位、立體化的治療思路,體現出古代醫家對於此類複雜疾病的辨證論治思想,不僅注重病症的緩解,更著眼於正氣的扶持與病邪的祛除,以期達到整體康復之效。

制劑方法

根據《聖濟總錄》的記載,此方將藥材搗碎後,置於罐中,用炭火煅燒,再研磨成末,與醋煎麵糊製成丸劑,可見古人對於此方劑的炮製極為講究。煅燒的目的可能是為了改變藥性,使其更易於吸收。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天麻苗1兩,木香1兩,枸杞根1兩,狗脊(去毛)1兩,天麻1兩,芎窮1兩,蓬莪1兩,茂景天1兩,青葙子1兩,海桐皮1兩(銼)。
上為散。
每服2錢匕,白花蛇酒調下諸石丸,日3次。
忌雞、豬肉、魚、蒜一百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藥茯苓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天麻苗1兩,木香1兩,枸杞根1兩,狗脊(去毛)1兩,天麻1兩,川芎1兩,蓬莪荗1兩,景天1兩,青葙子1兩,海桐皮1兩(銼)。 主治:大風疾。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