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藥茯苓散

BU YAO FU LING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0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8%
脾經 16%
心經 13%
腎經 13%
肺經 10%
膽經 8%
胃經 5%
膀胱經 5%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三焦經 2%
肝經
脾經
心經
腎經
肺經
膽經
胃經
膀胱經
心包經
大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12-22

方劑組成解釋

補藥茯苓散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茯苓性味甘淡平,入脾、肺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之功效。其利水滲濕的特性,能有助於消除體內濕氣,改善脾胃運化功能,提高機體免疫力,起到補益作用。

二、茯苓味甘性平,不寒不燥,對身體的滋補作用較為溫和,適合多種體質的人羣服用。其寧心安神的功效,能幫助改善睡眠質量,減輕精神壓力,進一步增強體質,達到補益的目的。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一、 扶正固本:人參為補氣之聖藥,能補益元氣,增強人體正氣,使人體抵抗疾病的能力增強。茯苓則能健脾利濕,化解濕邪,兩者配合,有助於提升人體的免疫力,抵禦外邪入侵,達到扶正固本的效果。

二、 調和藥性:茯苓性平,偏於利濕,而人參性溫,偏於補氣。兩者相配,可互相調和,使藥性更為平和,減少副作用,更利於人體吸收,發揮其最佳療效。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木香,主要是為了其行氣解鬱之功效。

茯苓本身健脾利濕,但若脾虛兼有氣滯,則單用茯苓效果不佳。木香味辛性溫,能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可助茯苓健脾化濕,使藥效更佳。

此外,木香還有燥濕止瀉的作用,可與茯苓協同作用,加強補脾止瀉的功效,使補藥茯苓散的療效更為全面。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地骨皮,主要是利用其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

地骨皮味甘、性寒,入肺、腎經,具有清熱涼血、滋陰降火的功效。在補藥茯苓散中,地骨皮能有效地平衡補藥的燥熱之性,防止補藥過於滋膩而導致上火或熱證。同時,地骨皮也能滋陰潤燥,緩解補藥可能帶來的口乾舌燥、皮膚乾燥等副作用。

因此,地骨皮的加入,使補藥茯苓散既能補益氣血,又能清熱涼血、滋陰降火,更符合整體的平衡理念,達到藥效更佳、副作用更小的效果。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狗脊,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強腰:狗脊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強腰、祛風除溼的功效。茯苓性平,味甘淡,入心、脾、腎經,能健脾益腎,利水滲溼。兩者搭配,可增強補腎強腰之效,用於治療腰膝痠軟、乏力等腎虛症狀。
  • 固本培元:狗脊能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可改善因腎虛導致的體虛乏力、腰膝痠軟等症狀,起到固本培元的功效。茯苓能健脾益氣,利水滲溼,可增強人體抵抗力,輔助狗脊固本培元,改善體質。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天麻,主要是基於其平肝熄風、止痙定痛的功效。

天麻性平味甘,入肝經,具有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的功效,能有效緩解頭昏眼花、肢體麻木等症狀。同時,天麻能抑制神經興奮性,對各種原因引起的痙攣、抽搐等症狀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將天麻加入補藥茯苓散,可增強補益氣血、健脾益腎的功效,並能改善頭暈目眩、肢體麻木等症狀,使整體療效更加顯著。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川芎,是利用其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的功效,以輔助茯苓健脾益氣、寧心安神的功效。

茯苓擅長利水滲濕,但單用易傷正氣。川芎則能促進氣血運行,使茯苓的利水功效更為順暢,並避免其單純利水而傷及脾胃。同時,川芎還能疏通經絡,緩解氣滯血瘀導致的疼痛,配合茯苓達到更佳的療效。

補藥茯苓散的組成中,包含莪朮,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莪朮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改善肝氣鬱結、氣滯血瘀所致的腹痛、胸悶等症狀。茯苓散本身以補益脾腎為主,加入莪朮可兼顧肝氣疏泄,使補而不滯,更為全面。
  2. 消積化瘀: 莪朮亦能消積化瘀,有助於促進脾胃運化,改善食積不消、脘腹脹滿等症狀。茯苓散中多以健脾益氣為目的,加入莪朮可進一步改善脾胃功能,提升藥效。

補藥茯苓散中加入青葙子,主要基於其清熱明目的功效。青葙子性寒,味苦,入肝經,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明目的作用。

茯苓散本身以茯苓為君藥,具有健脾益氣、利水滲濕之效。加入青葙子,可協同茯苓清熱利濕,並兼顧清肝明目,對於因濕熱上蒸、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腫痛、視物模糊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緩解作用。因此,青葙子在補藥茯苓散中起到輔佐清熱明目的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補藥茯苓散方中包含海桐皮,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濕,止癢消腫:海桐皮味苦性寒,具有清熱利濕、止癢消腫之效。茯苓散主要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水腫、小便不利等症,而海桐皮的加入可以輔助清熱利濕,並針對伴隨的濕疹、皮炎等症狀起到止癢消腫的作用。
  2. 配合茯苓,增強利水效果:茯苓性甘平,擅長利水滲濕,但單獨使用效果有限。海桐皮加入後,可與茯苓相互配合,增強利水效果,並通過清熱止癢,減輕濕疹等症狀,達到更好的療效。

主治功效


「補藥茯苓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茯苓、人參、木香、地骨皮、狗脊、天麻、川芎、莪朮、青葙子、海桐皮等。以下為各組成的個別介紹:

茯苓:具有利水消腫、祛風除濕、安胎、健脾胃、補血、安神等功效。可用於治療水腫、風濕痹痛、孕婦水腫、先兆流產、脾虛諸證、氣血兩虛、失眠、多夢等症狀。

人參:具有補氣、增強免疫力、調節血糖、改善心血管功能、提高記憶力、延緩衰老、提高性功能,還能安神益智,緩解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

木香:具有溫裏溫中、行氣止痛、消食化積、理氣行氣、止瀉、健脾健脾止咳平喘、疏肝解鬱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胸腹脹滿、嘔吐腹瀉、腹脹滿痛、脾胃不和、氣滯血瘀、濕熱瀉痢、裡急後重、脾虛食少、消化不良、風寒咳嗽、哮喘、情志不舒、鬱鬱寡歡等證狀。

地骨皮:具有清熱瀉火、清熱涼血、止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外感風熱、內傷陰虛引起的發熱、口乾、咽喉腫痛、煩躁不安等症狀。

狗脊:具有補陽、補氣、補血、止血、祛風除濕、補益肝腎等功效。可用於腎陽不足小便過多,婦女白帶過多及男子腎虛遺精,尿血、便血、崩漏、月經過多、外傷出血等症,風寒濕痹、足膝關節疼痛,腰膝酸軟、下肢無力、尿頻、遺尿、白帶過多等症,肝腎虧虛,兼感風寒濕邪所致的腰痛脊強、足膝軟弱等症。

天麻:具有平肝息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補血養肝、安神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癲癇、驚風,眩暈、頭痛、麻痺,頭痛、偏頭痛,肝血不足,神經衰弱、失眠。

川芎:具有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活絡止痛、燥溼、補血、強筋骨等功效。可用於治療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痛經經閉、產後瘀阻、胸脅刺痛等症。

莪朮:具有活血化瘀、理氣行氣、破血消癥、健脾胃和消食化積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月經不調、小腹作痛、痛經兼寒、氣滯血瘀所致的癥瘕積聚、經閉以及心腹瘀痛等。

青葙子:具有補血養肝、清熱瀉火、散風熱、退翳等功效。可用於治療肝血不足,風熱症狀,消除翳障,保護眼睛,促進視力發育。

海桐皮:具有驅蟲殺蟲、祛風除濕、溫筋活血、止痛、活血化瘀、化腐生肌、通經絡、散血等功效。可用於治療痢疾、蛔蟲病、肝吸蟲病、風濕性關節炎、跌打損傷、瘀血淤滯、血瘀經閉、血瘀性疼痛、瘡瘍、經門不利、經絡痛、瘕積瘀血、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多種疾病。

總結: 「補藥茯苓散」是一種中藥方劑,主要成分包括茯苓、人參、木香、地骨皮、狗脊、天麻、川芎、莪朮、青葙子、海桐皮等。具有多種功效,包括:補氣、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理氣行氣、止痛、鎮靜安神等。經常用於治療癲癇、驚厥、眩暈、頭痛、神經衰弱、失眠等症狀。具體用法用量需遵醫囑。

傳統服藥法


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天麻苗1兩,木香1兩,枸杞根1兩,狗脊(去毛)1兩,天麻1兩,芎窮1兩,蓬莪1兩,茂景天1兩,青葙子1兩,海桐皮1兩(銼)。
上為散。
每服2錢匕,白花蛇酒調下諸石丸,日3次。
忌雞、豬肉、魚、蒜一百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痲風 [漢生氏病]

相同名稱方劑


補藥茯苓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十八。 組成:白茯苓(去黑皮)1兩,人參1兩,天麻苗1兩,木香1兩,枸杞根1兩,狗脊(去毛)1兩,天麻1兩,川芎1兩,蓬莪荗1兩,景天1兩,青葙子1兩,海桐皮1兩(銼)。 主治:大風疾。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